【邵式平】邵式平为何地位不高
人物简介
著名农民领袖邵式平是中共早期革命家、军事家,是弋横暴动的领导人之一,也是闽浙赣苏区、闽赣苏区、红十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邵式平被人称之为“邵阎王”或“邵大哥”,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执行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共华东局委员、江西省委常委等职务。1965年病逝于南昌。
人物生平
邵家世代务农,父亲邵茂奎生有五儿一女。邵式平排行老三,自幼聪慧。十岁,父亲去世。
十六岁,在至亲的帮助下,于1916年在弋阳县立高等小学读书,与方志敏同窗三载,结为挚友【“二十年兄弟情、战友情(1916—1935),三十年思念之情(1935—1965)”。“方邵”之情,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他们发起成立了[弋阳九区青年社],立志[铲除人间不平,和恶势力斗]。他们敢于破除迷信,邀请爱国老师演讲,组织学生查禁日货,由一个普通青年成长为一个爱国主义者。两人的名字同时传遍全城。
一九一九年七月,邵式平考入南昌一中。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积极投入革命洪流,追求真理和光明。
一九二0年夏,邵式平与方志敏等一起加入了袁玉冰、黄道等在南昌倡导、组织的[鄱阳湖社](后改名为江西改造社)。他们出版了《新江西》季刊,提出了使[黑暗的旧江西]变成一个[光明的新江西]的战斗口号,认真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一九二三年秋,邵式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史地系。在李大钊、赵世炎、瞿秋白等革命先驱的影响下,邵式平以[革命救国]的思想取代了[读书救国]的愿望,开始踏上了革命的征途。
一九二四年初,邵式平被接收为改组后的国民党党员,任命为北京七区北师大国民党区分部书记,还当选为北师大学生会主任,从事学生运动。
五卅运动时,邵式平建立了北师大[沪案雪耻会],当选为学生军总指挥,组织了规模空前的示威游行,声讨帝国主义在上海的血腥屠杀。
五卅运动后,邵式平又勇敢地参加了党和李大钊亲自领导的关税自主运动。经北师大党支部书记黄道和陈毅的介绍,邵式平于一九二五年十一月被批准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十二月转为共产党员。后任北师大史地系党支部书记,还当选为北京学联总务长。此后,邵式平在党的领导下,在北京参加了一系列的革命斗争活动。
三一八惨案后,北京一片白色恐怖,党、团组织活动转入地下,邵式平遭到段祺瑞北洋政府通缉,被党组织以[北京沪案后援会湘、鄂、赣特派员]的公开身份,派回江西搞革命活动,组织农民运动的开展。任江西省农民协会干事、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干事、中国国民党江西党部执行监察常委兼秘书长。
1926年在弋阳、横峰地区领导农民运动,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
1927年春任中共浮梁县委书记兼中共景德镇市委书记,还曾任过中共江西省委特派员。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潜回到家乡弋阳,在山区组织农民开展游击活动。同年11月任中共横峰县委书记。
1927年12月与方志敏、黄道等领导弋(阳)、横(峰)农民武装起义,建立工农革命武装,实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与赣南的井冈山遥相呼应,当时人称江西“南有朱毛,北有方邵”或“上有朱毛,下有方邵”。同年6月统一指挥弋、横两县农军一举击溃弋横靖卫团,取得金鸡山等战斗的胜利,巩固扩大了以磨盘山为中心的游击区和革命武装。
1929年冬任中共信江特委委员、军委书记、信江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