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九”运动是我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一面光辉的旗帜。他为伟大的抗日战争做了准备,使平津数十万青年获得了空前的政治觉悟与组织锻炼,把全国青年从沉睡的状态中唤醒,教育和锻炼了中国整个的年轻一代。在党的领导下,参加“一二·九”运动的广大青年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为民族解放与独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清华学子积极投身“一二·九”运动,他们在清华学生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民族存亡的关头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妥协退让政策,仅在两三月内,富饶的东北三省便沦于敌手。

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1932年1月28日,日寇挑起“淞沪战争”,进攻上海,直逼南京。1933年1月3日,日军攻陷了华北战略要地山海关,3月初攻陷热河省省会承德。5月下旬,日军突破长城各口长驱直进,北平、天津陷于日军包围之中。1934年5月31日、1935年6月9日、27日,连续签订《塘沽协定》、《何梅协定》与《秦土协定》。将华北冀察两省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拱手交给了日本侵略军。

1935年,日本加紧侵占华北的步伐,提出“华北特殊化”,策动华北自治。11月,汉奸殷汝耕粉墨登场,在通县成立了“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宣布脱离国民党南京政府,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卵翼下的殖民地。不仅如此,“华北国”的传言也四处传播,呈现出“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景象,民族危亡的乌云笼罩在华北上空。

1935年秋,山东发生大水灾,北平地下党组织发起开展救灾活动,召开了北平各校救灾代表大会,成立“山东水灾赈济会”,清华学生姚依林(姚克广)被选为秘书长。在清华也成立了赈济会分会。党利用这一公开合法的形式,进一步团结了广大中间群众。同时,成立了清华大学救国委员会,委员有黄诚、吴承明、陆璀、华道一、黄绍湘等11人。在此基础上,11月18日,在党的领导下成立了秘密的“北平市学生联合会”,学联总部设在清华园。

12月3日,清华举行了全体学生大会,会上经过激烈的争辩,进步同学驳倒了国民党学生所说的“请愿游行就是反对领袖”的言论,一致通过了“通电全国反对一切伪组织、伪自治”的决议。同一天,北平学联也召开了代表大会,通过了“发通电表示否认任何假借民意之自治运动”和“联络北平市各大中学校发起大规模请愿”两决议案,并在组织上决定城里由中国学院和东北大学带头,城外由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率领。12月6日,北平15所大中学校的学生自治会联合发表了《北平各校通电》,呼吁“今日而欲求生路,唯有动员全国抵抗之一途。” 12月8日,学联又在燕京大学召开各校代表大会,议定了请愿的具体时间和路线。此时,清华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蒋南翔草拟了清华大学救国委员会《告全国民众书》,喊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震撼人心的吼声,疾呼“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全国大众,大家赶快联合起来!我们的目标是同一的:自己起来保卫自己的民族!我们的胸怀是光明的:要以血肉头颅换取我们的自由!”

担负天下兴亡

1935年12月9日,北平古城怒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