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著名陆战平壤战役前因后果是怎样的
平壤战役 提及甲午战争,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黄海海战等海战,而陆战就鲜为人知。其实不仅在民间,学术界对甲午战争的研究也多集中在海战,对于陆战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的笔者就对甲午战争中最著名的平壤战役的前因后果进行叙述,以补充人们对甲午陆战相关知识的不足。
一、双方战略
朝鲜位于亚欧大陆向南延伸的一个半岛上,纵深约1100公里,西临黄海和朝鲜湾,东临日本海,南部则有朝鲜海峡以及东中国海。朝鲜北部多山地,东北地区多深狭的山谷,而海岸平原大部分都在西部地区。朝鲜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夏季温和多雨,冬季有时非常寒冷。
中朝两国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界南有朝鲜重镇义州,南距平壤约250公里。元山位于朝鲜东海岸,1876年,日本通过强迫朝鲜订立《江华条约》,在元山津设置了“特别居留地”。朝鲜西海岸,有重镇平壤。关于平壤地理,姚锡光在《东方兵事记略》中有详细记载:
平壤乃朝鲜旧都,城垣壮阔,南北绵亘十余里,凡六门:南曰朱雀,西南曰静海,西曰七星,北曰元(玄)武,东曰长庆,东南曰大同。长庆、大同两门直逼大同江,元(玄)武门跨山为城,附城一山曰牡丹台,为全城命脉所在。牡丹台山外复有三山环抱,迤逦而西,内屏牡丹山,而外扼往义州大道,为我平壤后路孔道。城之东南达王京,西南至大同江口,东走元山浦,地要而险,最据形便。
平壤地处朝鲜西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南、西三面有城墙环绕,北门依山而筑,东、南两面临大同江,西门外有大同江的支流普通江。平壤城墙分内、外两重,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平壤既是朝鲜旧都,又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重镇,与首都汉城一样具有辐射朝鲜全国的巨大影响力。
日本控制朝鲜、侵略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早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初,日本明治天皇睦仁就将“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作为基本国策。1887年2月,日军参谋本部第二局局长小川又次大佐制定了《征讨清国之策略》,为侵略中国准备了目标预案。1888年1月,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向青木周藏外相递交了《外交政策论》,将朝鲜半岛视为日本“利益线的焦点”。1890年12月,山县首相在日本帝国议会发表施政演说,强调“国家独立自卫之道”第一是守卫主权线,第二是保护利益线,为军方的侵略野心提供了政治依据,在政治上为发动侵略战争作好了准备。
1894年6月5日,日本根据战时大本营条例,在参谋本部内设立了大本营。7月17日,日本大本营召开了自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会议,由明治天皇睦仁亲自主持,包括海军军令部部长桦山资纪,海军大臣西乡从道,枢密院议长山县有朋,参谋本部总长栖川炽仁亲王,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陆军大臣大山岩,参谋本部次长川上操六在内的军政要人均与会。会后,大本营提出了对清作战方针:
第一、 在海战大胜,取得黄海制海权时,陆军则长驱直入北京。
第二、 在海战胜负未决时,陆军则固守平壤,舰队维护朝鲜海峡的制海权,从事陆军增遣队的运输工作。
第三、 如日本舰队大败时,陆军则全部撤离朝鲜,海军守卫沿海。
从以上日军的作战计划中可以看出,日本极其重视海军的地位,整个作战计划都是围绕海战的胜负而展开。在战争之初,日本海军虽然取得了丰岛海战的胜利,但并未伤及北洋舰队主力,未能取得海战的决定性胜利。故日军大本营决定执行第二套作战计划。即海军首先维护朝鲜海峡的制海权,保障陆军海上补给线的畅通,同时伺机歼灭北洋舰队主力;陆军则在海军的配合下进取平壤,以控制整个朝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