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何光渝新作《中国抗日战争全景录·贵州卷》以“小人物”视角呈现“大历史”——

  近几年来,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些重大历史节点,纷纷成为大型纪念的主题:2011年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2014年纪念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今年则是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

  何光渝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纪念。5年前,他参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重点图书项目《辛亥革命全景录》丛书,写作出版了《铁血破晓——辛亥革命在贵州》一书。不久前,他的新作《中国抗日战争全景录·贵州卷》(以下简称“贵州卷”)作为《中国抗日战争全景录》丛书之一,在太原举行的第25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首发。丛书共25卷,由中国版协人民出版社工作委员会组织策划、全国25家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被列入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出版重点选题”。人民出版社负责总述卷,各地人民出版社负责所在省区市卷。

  在这套大型丛书中,“贵州卷”的独特之处在于:坚持小人物视角,摒弃宏大叙事,以“小人物”呈现“大历史”。何老师这样解释他的出发点:历史是人创造的,人有大人物和小人物,在宏大叙事的历史中往往只见大人物,难见小人物。“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前辈在历史中的身影多是模糊的乃至看不见的。因为他们绝大多数是‘小人物’,进不了宏大叙事的历史。”

  “坚持小人物视角,就是去了解我们平凡的前辈,接续模糊的甚至断层的历史细节,从中呈现出与我们切身相关的大历史。”何光渝说,纪念是为了不忘抗战,反思历史。因此,他说:我“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父母,我的乡邦”。

  打捞“抗战表情”,回望“抗战背影”

  在抗战胜利前七个月零五天出生的何光渝,自降世便打上了“抗战”的时代烙印:学名中有一“渝”字,意即生于陪都重庆;小名为“旅”,则言彼时父母尚在重庆行旅中;稍能记事,就记得父母总爱哼唱些什么,时而慷而慨,时而凄而婉,不知是什么曲调。多年后,他才从母亲处得知,慷慨激昂的是《旗正飘飘》,凄婉动人的是《梅娘曲》,都是抗战时的老歌。

  “但因何《旗正飘飘》和《梅娘曲》是父母的最爱?”何光渝说自己早已无从知道。他坦言,他永远也无法感受和还原父母在抗战时期的种种心曲:1938年,年仅20岁还是学生的父母,是抱着怎样的心情离开家乡贵州前往重庆的?1945年8月15日,在那个让所有中国人悲喜交集的日子里,父母是怎样表达他们的感情的?……

  “抗战中父母的‘表情’缺失了,我失去了感知抗战、了解抗战、进入抗战的最好途径。”何光渝用“遗恨”来形容这种缺失。他此时要做的,则是点滴搜罗父母的“抗战表情”:母亲曾在重庆的“妇女指导委员会”、“妇女慰劳总会”服务;父亲曾被派到日伪统治的青岛做敌后工作……后来,何光渝在青岛档案馆发现了父亲发表在当地一家报纸上的署名文章,前缀为“本报特派员”,时间是1945年1月——这正是何光渝刚刚出生的时候;其父在抗战时期发表的更多文字,则由其弟何光沪先生在国家图书馆寻得,包括发于1941年、1942年《大公报》副刊《战线》上的多篇小说和诗歌。

  六十多行的诗歌《长沙颂》,是1942年1月24日《大公报·战线》副刊的头条。开篇写道:“全世界反侵略的人们祝福你,长沙!/全世界反侵略的人们歌颂你,长沙!/你的英姿,闪耀在华府、英伦和莫斯科!/你的怒吼,震撼了东京、柏林和罗马!/啊!铁的长沙!/钢的长沙!”通过这首诗,何光渝听到了父亲在长沙大会战中的“声音”。

  父母的“抗战表情”能搜罗得到的毕竟有限,何光渝将“寻找”的范围扩展到父母那一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