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奥而基(莫斯科)

中国进口影片的影响力,几乎没有一部能与苏俄所谓红色经典──《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一九一八年》两片相媲美,它们散布的思想已经深刻地注入中国人的血脉。暂且不说,两部电影的部分台词,早已演化成中年老年人的「口头禅」,大陆学界和御用传媒至令依然将它们奉为「空前绝后的苏维埃艺术珍品」,在中国一些大城市的音像店里,也不难找到这两部译制片的镭射影碟。

在今天的莫斯科,由於民众的呼声,电视台不敢播映这两部电影,但是出於商业考虑,当局尚允许在市场销售两部电影的影碟和录影带,法律上并没有违规,故未禁止。我最近在莫斯科的一家书店就看见了这两部影片的DVD广告定价:一百五十五卢布(折合约六美元)。最有趣的是广告简短的影评:「列宁的形象是虚假的、复杂的和矛盾的。我们今天全然已知。而从前那关于列宁的一切都如出一辙:他是天才的、当之无愧的、榜样型的形象。请君观赏,在那个年代他是个甚么样子。」

斯大林直接插手两片创作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苏俄领袖斯大林通过血腥的大清洗运动,将「十月革命」的参与者、见证人,特别是自己的主要政敌基本消灭殆尽后,他决定动用文艺特别是电影手段,尤其是电影形式重新书写党史和革命史,特别强调以他为核心来书写新的历史,以突出他个人的重要贡献。

三十年代苏联电影生产的主力之一是「莫斯科电影制片厂」,该厂的领导权牢牢地控制在效忠於斯大林的共党干部手中,比如领导人舒米亚茨基和凯尔仁采夫就是百分之百的「党的文艺驯服工具」。该厂在接受拍摄《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一九一八年》政治任务时,苏共中央决定给电影制片厂在拍摄方面一路大开绿灯,调集全国电影界最佳编剧、导演、演员组成创作集体,投入最强大的设备供应和资金支持等等。

写满历史谎言的电影

影片《列宁在十月》一开幕,便谎话连篇,欺瞒观众。影片中,列宁登上芬兰列车前往俄国彼得格勒发动政变,身边有个寸步不离的卫士瓦西里,他就是编导杜撰出来的人物,而历史的真相却是,列宁警卫一直由一位名叫艾诺.拉西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担任,此人虽然是一位地道的俄罗斯农民,可后来也在苏维埃红色恐布运动中被镇压,所以遗臭万年,不便提及,於是编导根据斯大林的指示杜撰了列宁卫士瓦西里的形象。斯大林的形象贯穿始终全片,比如列宁让「瓦西里同志」将《真理报》的稿件转交斯大林,并且在「明天」就要约见他。影片中列宁进人彼得格勒市作为苏维埃政权大本营的斯摩尔尼官后,又赶忙提出来请斯大林同志来见面。斯大林在电影中变成了列宁的影子,编导正是如此伪造逻辑,以便合情合理地让斯大林成为列宁的接班人。而安排列宁登上芬兰列车,以及和列宁一起策划和发动「十月政变」的、苏俄重要领导人之一的托洛茨基,片中却没有一个镜头涉及,他完全被斯大林取而代之。

此外,《列宁在一九一八年》在表现察里津战役的时候,除了宣扬斯大林本人的画面之外就是他的爱将,那个言听计从的伏罗希洛夫将军。实际上,即使根据苏联一九六二年出版的《南部战场文件汇编》和一九七一年出版的《一九一七到一九二二年红军各战场指挥部命令汇编》等史料记载,哥萨克白卫军和苏维埃红军,从一九一八年七月到一九一九年二月为争夺连接俄罗斯中央地区、北高加索和中亚的战略枢纽察里津(今伏面加格勒)展开决战,城市和周边防御在残酷的战斗中多次易手,在整个战役进程中,后加盟红军的帝俄将军斯涅萨列夫和西金等人作为红军高级将领,实际领导和参与实施了察里津防御的成功部署,为取得最终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影片没有表现他们的功绩当然不是简单的忽略,而是故意抹杀,因为早在这部电影出笼之前的一九三O年,他们两人就在大清洗运动中作为「祖国的敌人」被枪毙,斯大林自然就成了这场战役唯一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