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odayonhistory.com/lishi/201706/\


安庆保卫战

  安庆是天京的西大门,安庆失守后,天京的西面完全暴露在清军的面前,天京岌岌可危。安庆保卫战中太平军之所以战败不仅仅是因为其对手湘军的强悍,还因为太平军在这场战役中犯下的不少失误,这才致使数十万太平军被六七万湘军打得落花流水。

  安庆保卫战的失败,有多方面原因。客观上讲,太平天国的对手湘军是在镇压农民革命中兴起的一支凶悍部队,它比清政府的绿营兵有战斗力;将领曾国藩、胡林翼在与太平军多年的较量中,总结了一套反客为主,稳扎稳打的战略战术,死死咬住太平天国的要害部位,以阵地战为主,步步逼进,避开太平军机动灵活、飘忽无常、速战速决的长处,而发挥了自己实力雄厚、装备较好的优势。主观上讲,太平天国内部存在着许多不可克服的矛盾,在保卫安庆的决策和指挥上犯了一系列致命的错误,这就不可避免地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第一,缺乏统一指挥。太平天国的后期,军事指挥系统很不健全,对于生死攸关的安庆保卫战,洪秀全也好,洪仁玕也好,都没有也不可能通盘的筹划与指挥。从实际情况看,陈玉成始终担负前线实际指挥任务,但洪秀全并没有给他前线指挥的名义和权力。合取湖北以救安庆的战略行动,是陈玉成与李秀成会商决定的, 由于双方没有统属关系, 因此出现南北两线谋而不合,各行其是的状况。西征失败后,陈玉成在解安庆之围的战斗中,除了自己的部队外,并不能直接指挥友邻部队及来援部队,每战均需与各部首领协商。这就难免地出现了一些部队不与合作,不听指挥的现象。如陈玉成约林绍璋前来练潭面议会剿瓜东河敌军一事,章王林绍璋却“忽云军事无定,粮草罄尽,官兵惶恐,欲移营鱼塘岗”为由拒不配合。l861年5月l3日,陈玉成写信给林绍璋,批评他“身居王位,如何酌议军饥反复无定……且殿下之兵,一战未开,即行自退,如误大事是殿下一人所误也,……即殿下欲移营鱼塘岗亦该先行文前来与兄酌议,如何轻举妄动,自惑军心。”(据1956年9月23日《浙江日报》副刊,原件见欧阳兆熊《辛酉出游日记》手稿。)“在战争中,最重要之事莫过于统一指挥。”安庆保卫战之所以出现没有前敌总指挥之怪现象,是因为洪秀全在杨韦事件后,猜忌心理日益发展,对谁也不信任,尽管要别人帮助他打仗,不得不委以重任,却又不给予足以担当重任的职权。

  第二,协同作战不好。如果各将领能够以大局为重,同舟共济,协同作战,即使没有总指挥官,也能在召集人指挥下战而胜之。可惜,在安庆保卫战中,各将领都没有互相协作,造成失利,这主要是李秀成与陈玉成不和所致。李秀成因陈玉成先于自己封王而很有意见,暗中与之较劲,并常常借机抵毁之。在西征中,李秀成一度在鄂南赣北取得很大进展,在鄂赣之间已经开辟了一个相当大的临时根据地。如果李秀成能联合屯军黄州的赖文光南北夹击,完全有可能克复武昌。但他在鄂南扩充数十万起义群众后,见敌军胡林翼增援,便不战而退,于7月中旬退回江西。后在安庆危急时,李秀成在兴国接到陈玉成告急救援信,天京也令其北援,但李秀成置若罔闻,按兵不动。这都是李秀成较劲心理的反映。两大主将如此,其他将领不配合作战的事屡有发生。林绍璋不认真配合,造成援军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