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八事变的原因是什么

一二八事变原因是日本想要转移国际视线。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并想要扶持清朝皇帝建立满洲国。但这个行动遭到了以国联为首的国际力量的反对。日本决定在上海制造事端转移国际舆论压力,让日本能够顺利控制中国东北。

一二八事变图片

一二八事变图片

除关东军外,日本的十一人俱乐部也参与了一二八事变。十一人俱乐部是裕仁天皇的文官党羽。该组织主张日本彻底完成东北的侵略前需要一个间隔期,以应对国内外诸多问题。因此,日本需要在上海自导自演发动一场战争。

1932年一月,日本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专门飞回东京面见天皇,报告日军侵占东北的情况。随后板垣征四郎参与了一二八事变的策划,他在东京发电报给驻沪日本陆军武官田中隆吉,让他利用当前中国形势制造事端,让列强的视线转向中国。

日本人在上海自导自演制造了一起冲突事件,指控事件是中国纠察队故意为之。田中隆吉煽动数千名日本侨民集会,要求海军陆战队干涉,并在中途袭击了华人。为了扩大事端,日本还向上海市长提出了无理要求。不久后,日本发表恫吓声明,声称如果上海市长再不给出一个满意交代,会采取适当行动。

日本早就做好了战争的准备,以保护侨民的借口调兵遣将。负责上海防卫的十九路军主张应对日本挑衅。但是南京政府对日本掩护东北的行为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日本想要占领南京,图谋将战火烧至整个中国。基于这种认知,南京政府面对日军的挑衅一味忍让。

上海当局受到了国民政府的压力,接受了日本的无理要求。日本对上海的低头很满意,但以保护侨民为借口,要求中国军队撤出。还没有等到中方回复,日本就向中国驻军发起了攻击。

一二八事变的背景是怎样的

一二八事变背景错综复杂。1931年九月十八日,日本悍然发动了对东北的进攻。东北地方当局采取不抵抗政策。而南京政府对于此事事件的反应也不积极。这激起了国民的不满,各地爆发反日游行。日军几乎占领整个东北,但是碍于国际影响,企图建立满洲国来掩盖侵略事实。

一二八事变图片

一二八事变图片

因为此次事件,日本在国际上遭受了较大压力。为了转移国际舆论,日本想要制造新的冲突掩护满洲国的建立。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陆军和海军一直存在不和。日本陆军在九一八事件中立下功勋,海军也想要争功。上海是中国的财政中心,也是英美在华利益的集中点。九一八事变后,上海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抵制日货,日本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居于上海的日本人先后四次举行侨民大会,要求处罚中国。日本海军开进长江,对地区进行了扫射。日本的部分军舰集结在汉口举行了军事演习。

1931年五月底,国民党内部的反蒋势力联合起来建立广州国民政府,与蒋介石分庭抗礼,并预备出师伐蒋。蒋介石急令何应钦停止剿共,想要先对付广州的军事行动。南京政府与广州政府互不妥协,蒋介石不得不下野。

蒋介石的剿共计划迟缓后,中共对革命的前途乐观起来。中共于1931年十一月召开了苏维埃大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红军不断进攻国统区,扩大苏区。这就是一二八事件背景。

一二八事变的影响是什么

以下是一二八事变的影响。一二八事变有积极的一面。第一它促进了国内的团结。在一二八事变之前,国民党内部有分歧,可以说群龙无首。在事变之后,国民党内部开始变得团结。国内各界人士共同支援中国守军对日作战,民族精神被激发,前所未有地为同一个目标奋斗。

一二八事变图片

一二八事变图片

第二它建立了抗战的信心。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外国作战都是以失败告终,往往在战后付出不小的代价,极大了伤害了民族自信心。一二八事变中,中国守军顽强抵御日军,逼迫日军三次阵前换帅。最后的停战协议中,中国没有对日本做出任何的赔偿,这是百年来的首次。

在一二八抗战中,中国守军表示出来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大大激励了全国人们。在这场战役中,尽管中国守军的武器不如日本,但发挥出了强大的战斗力,书写了光辉崭新的一页。中国军队的表现也大大震撼了外国,在国际上提升了中国军队的形象。

在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也确定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早在1931年,蒋介石就提出过这样的口号,要想完成国家统一必须消灭赤匪,解决两广问题。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的安内计划暂缓。一二八事变时期,南京政府指责中共中央在国民党与日寇浴血奋战之际扩大苏区。1932年六月,汪精卫接见新闻记者,以此为借口,认为不剿共不能抗日。国民政府正式确立攘外必先安内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