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友实业社的故事:

  抗日的先锋 纺织的骄傲

  以生产销售“三角牌”毛巾著称的上海三友实业社,自1916年打出自有品牌之日起,就一直同日商进行激烈的竞争,顽强地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一份来自纺织人的抗日史迹!

  兴盛时期的三友实业社。

  国货可作无形之抵抗

  “五卅”运动之初,三友实业社即利用帝国主义分子枪杀上海爱国学生、市民反帝情绪高涨的时机,以“哭南京路被害的学生”为题在报纸上刊登广告,以提问的方式向国人指出:“此后尔愿着外货之毛丝纶乎?抑愿着国货之自由布乎?尔愿用外货之珠罗纱乎?抑愿用国货之透凉罗乎?尔愿作冷血动物乎?抑愿作热血之人类乎?当尔觉悟国货可以作一子弹无形之抵抗时,则今日学生诸君虽死,亦可作挽救中国民气之动点矣。……提倡国货,唤起民众,努力奋斗,尔辈安乎?”(《申报》1925年6月1日)号召“未死之中国同胞,一醒睡狮之梦,三省戴天之仇,努力奋起,以雪是耻”,希望国人抵制日货,保护国货。这则广告占居了《申报》一版中的半版篇幅,报社也精心作了特殊的版面设计,将标题第一字“哭”套红,放大两倍,并配了一个泪流满面的愤怒头像,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

  “三角牌”勇斗“铁锚牌”

一份来自纺织人的抗日史迹!

  三友实业社与日本品牌之间争夺市场占有率的争斗从未停歇,“三角牌”勇斗“铁锚牌”的故事一时传为佳话。20世纪初叶,日本的“铁锚牌”毛巾打入中国市场,时间久、幅员广,挤垮了不少民族企业,几乎独占了市场。三友实业社总经理沈九成胸怀爱国壮志,东渡日本,直接进入“铁锚牌”的生产厂家考察,重点探究毛巾制作中棉纱煮炼、漂印染色等关键工艺,回到上海后就筹资建厂,试织毛巾。随后,三友实业社在上海杨树浦引翔港购进60多亩土地,建造了180多间厂房,5幢办公楼,使“三角牌”毛巾形成了大批量生产,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同时,不断开发新品种,又延伸出被面、台布、布匹、蚊帐等品种。面对“三角牌”日渐高涨的发展势头,日商改变竞销策略,由成品输入改为来沪加工,企图以更大规模的倾销来保持市场占有率。但是面对“三角牌”毛巾精良的质地、合理的价格,以及爱用国货日渐成为人心所向,“铁锚牌”黔驴技穷,一再降价倾销,仍然无法抵挡颓势,最终被挤出中国市场,成为上海纺织业早年罕见的在中外品牌之争中大获成功的案例。1925年6月18日,《申报》在显要位置以大黑体字刊出了这一新闻,标题是“商战能敌兵战,三角牌毛巾打倒铁锚牌毛巾”,大长了民族志气。次日,三友实业社再次登载广告性文字,殷切期盼“中国人自己有了的东西,却(切)莫再用外货”,以便“造成商战的趋势,护助国货的成长”。(《申报》1925年6月19日)

  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导火线

  长期与日本侵略者作斗争,三友实业社也就成了日本军政机构的眼中钉、肉中刺。东北沦陷后,三友实业社引翔港总厂当即成立了500多人的义勇军营,高唱爱国歌曲,组织军事训练,更引起了驻扎在附近的日军注意,被视为“排日的根据地”。

  1932年1月,三友实业社再次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1932年1月18日下午,受日本特务机关指使,女间谍川岛芳子唆使2名日本日莲宗僧人与3名日本信徒,来到地处杨树浦的三友实业社总厂滋事。日方事先雇佣打手扮成工人模样混入人群,然后派这5名“和尚”在厂外观看厂内工人义勇军操练,又投掷石子挑衅,引发冲突。在冲突中,日方5名“和尚”遭到不明人员攻击,当场就一死两伤,日方就指控攻击事件为工厂纠察队所为。这就是所谓的“日僧事件”。1月20日凌晨,在海军陆战队的武装掩护下,数十名日侨青年同志会的暴徒趁夜放火焚烧了三友实业社,滚滚火焰吞噬了所有厂房,30多名职工重伤倒在血泊之中,还砍死一名、砍伤两名前来组织救火的工部局华人巡捕。当天下午,受到煽动的1200名日本侨民又在日本居留民团集会,游行到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要求日本海军陆战队出面干涉。沿途引发骚乱,袭击华人商店,捣毁公交车辆,气焰十分嚣张。日本侵略者制造的这一“日僧事件”,造成三友实业社工厂被焚,日本军事侵略上海的阴谋昭然于世,上海各界民众团体立即发表通电、宣言、声明和谈话,对日本侵略者的挑衅,义愤填膺,强烈要求政府当局正当防卫,回击日军进攻。

  日僧事件中的三友实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