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历经艰难困苦,在敌后广阔的地区建立了根据地,为了在恶劣的环境中发展、壮大、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人表现出巨大的勇气、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抗日根据地实现了局部执政,并创造性地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把根据地打造成了新中国的雏形。

  根据地开展政治建设实践

  加强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首要的、根本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提出,根据地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边区(省)、县参议会既是民意机关,也是立法机关;边区、县、乡抗日民主政府是行政机关;边区高等法院和县法院是司法机关。至抗战结束,山东抗日根据地共建立5个行政主任公署、22个专员公署、127个县政府、850多个区政府。

  抗日民主政权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的领导人都经过人民选举产生。抗日民主政权努力发扬政治民主,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山东省临时参议会等还专门通过有关保障人权的条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抗日的基本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试行民族区域自治,这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国情出发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创造。

  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的成功实践,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根据地开展经济建设

  要支持持久抗战和巩固抗日民主政权,必须加强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抗日根据地处在广阔的乡村,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就得依靠广大农村中的各个阶层。对此,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内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便使广大农民减轻负担,得到实惠,提高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又照顾地主的利益,保护私营工商业,有利于保障根据地的社会稳定。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抗日民主政府动员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发动农民组织劳动互助,提高劳动生产率;帮助农民改良耕作技术,推广优良品种。

  194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陕甘宁边区的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改造成为“陕北江南”。抗日民主政府还厉行精兵简政,以减轻根据地民众负担。根据地军民终于战胜了困难,为将来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在各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中,一批干部成长起来,他们熟悉财政金融贸易税收等经济工作,在根据地建立银行,发行货币,开展内外贸易,加强税收,不仅为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也为新中国储备了一批经济人才。

  根据地积极进行文化建设探索

  随着抗日根据地政治、经济建设的推进,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也蓬勃发展起来。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了革命者向往的“圣地”,大批知识青年冲破国民党的封锁线奔赴延安。中共中央及时作出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把发展抗日的革命文化运动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等一批干部学校和专门学校创办起来。

  在抗日根据地建立初期,各根据地创办了大量的中、小学校以及各类补习班,吸收农民子女入学。此外,各根据地还利用农闲时间,普遍办起了“识字班”、“扫盲班”,大力举办“冬学”,广泛吸收农民参加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也得到重视。1940年8月创办的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机构。根据地在教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体育及医疗卫生事业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