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路篇读后感

《论语-子路》是《论语》中的一部分,一共包括三十篇,这三十篇包括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包括孔子的一些政治主张,教育思想,也包括了一些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的问题,其中有很多至今仍然流传非常广泛的名句,现在甚至已经形成了成语,由此可见《论语》历经几千年仍然具有着非凡的魅力。下面小编选择几篇一起来欣赏一下。

孔子讲学

孔子讲学

子路问孔子,要让你去卫国治理国家,那么你最先要做的是什么呢?孔子说,首先需要要做的就是正名分,子路说,为什么呢?名分应该怎么正呢?孔子说,君子对于不知道的事情都是存在着疑虑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正当的名分,说出来一定要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不能够马马虎虎的对待的。

从子路与孔子上面的言语中可以了解到,做任何事情需要首先有一个恰当的身份才比较好成事,特别是孔子说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现在还在被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的成语。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现在也在广泛的应用,经常被人们使用,说明制定法律、规章一定要先从自己开始,如果自身能够做到,那么就可以让人们跟随着做到,如果自己都不能遵守,那么即使是下了命令,百姓也不会遵从。

《论语》中有很多的警世之语,现在还在广泛的应用,我们今天重新开始建立孔子学院,重新开始学习孔子的理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子路有闻 未之能行解析

子路是一个豪爽的人,也是一个勇于实践的人,当懂得了一个道理的时候就一定要积极的去实践,甚至认为实践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没有必要一定读书学习,完全可以一边干一边学,这从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并且与孔子辩论就可以见到一斑,孔子不能辩过子路,于是就生气的说,我讨厌伶牙俐齿的人,有点赖皮的表现哦!

子路画像

子路画像

《论语》中有一句话,这样评价子路“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子路一旦是听说了一个道理就会立刻去施行,立刻去做,如果这个道理还没有真正的做到,就会非常害怕再听到新的道理。这一方面说明了子路是一个能够做到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积极的运用的而一个人,也说明了子路是一个非常能够自省的人,如果不能将善行实行到底,如果不能够将自身的缺点或者是错误及时的改正就会内疚和惭愧的人,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到子路的可爱,可以看到子路是善于学习,并且善于实践的人。

孔子对于评价子路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可见在孔子看来子路的学问和修养还远远没有达到孔子对君子的要求的,孔子又说“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可见对子路的能力还是非常肯定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子路可以说学业成绩并不怎么好,但是实践能力却是非常强的一个人。我想着肯定是得益于子路能够做到“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所以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人,一个诚心向学的人。

子路问 闻斯行诸翻译

孔子是一代大儒,其思想非常的深邃,孔子的思想就像是颜回说的那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孔子的学问不是死的学问,孔子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形做出自己的判断做出不同的反应,从孔子受困在陈蔡之间,被胁迫发誓,孔子于是发誓,后来脱困后却不去遵守誓言就可以看出孔子所遵循的君子之道是非常灵活的。

孔子因材施教

孔子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