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负荆请罪的资料是这样的,这个故事来源于史记。蔺相如因为有功被封为相国,地位更在当朝名将廉颇之上。廉颇对蔺相如非常不服气,认为他凭借的不过是一张嘴,而自己却在战场上拼死杀敌,到头来蔺相如的官却比自己更大。蔺相如得知了廉颇的心思,此后一直躲着这位将军,避免与他发生冲突。

蔺相如(左)廉颇雕像

蔺相如(左)廉颇雕像

蔺相如的门客不解,认为相国不用害怕廉颇。这时候蔺相如才向大家解释了他躲着廉颇的原因。原来蔺相如之所以不和廉颇发生冲突是为了大局着想,如果让敌国知道将相不和,那赵国就会陷入危机。廉颇知道了蔺相如的心思,觉得自己确实心眼太小,亲自负荆请罪。自此两人合力保卫赵国。

关于负荆请罪的资料不只有这个故事,还有两位主角的生平。蔺相如本来是赵国太监首领门下的一位门客,按照正常的升迁他没有机会当相国,可是当时的国家形势给了他这个机会。赵国和秦国相比实力较弱,蔺相如的出现填补了赵国外交的空白。蔺相如不仅从秦王的手里拿回了自己国家的和氏璧,还在渑池会上维护了赵王的尊严。

廉颇是赵国的名将,曾经攻取齐国的晋阳城,可以说功勋卓著。廉颇和蔺相如在负荆请罪事件后成为了好朋友,共同守卫赵国。廉颇打仗很有实力,可是在秦国的挑破离间下,赵王启用了赵括,蔺相如撑着病体劝说君王。但是赵王固执己见,导致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减,在长平一战中损兵数十余万。赵王听信了谗言不再重用廉颇,导致将军出走,抑郁而卒。

古代有名的故事负荆请罪的主人公是谁

在负荆请罪的故事中,除了蔺相如不知名的门下,主要人物就是两个主人公——蔺相如和廉颇。两人都是战国时期人,一文臣一武将,同样位列赵国上卿,蔺相如相对更高一些,这也是遭到廉颇不满的故事起因。

戏剧里的蔺相如

戏剧里的蔺相如

蔺相如,生卒年不详,是当时著名的外交家。原来只是一个宦官总管的家臣,他的生平事迹基本上都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由三个故事构成。蔺相如。因为秦国向赵国讨要换取和氏璧,蔺相如接受重任出使秦国。在秦国时,蔺相如凭借自己的智慧、口才以及勇气,和秦王抗争和周旋,不仅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了赵国,还保全了自己,得以被封上大夫。

在后来秦王与赵王的渑池之会上,见秦国意图羞辱赵王和国家,敢于反抗,当面斥责秦国,保全了赵王和国家的颜面。因为他巨大的功劳,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再后来就发生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司马迁对蔺相如的评价是智慧与勇气兼备。

廉颇,生卒年不详,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将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因为赵国联合另外四国一同攻打齐国,廉颇在战争中立下战功,回国后被封为上卿。后来,又多次抵御了秦国的进攻,也击退了燕国的入侵,最后以少胜多战胜燕国,被封为代理相国。司马迁对廉颇的评价是因为勇猛而闻名于诸侯。

负荆请罪的历史人物是谁

负荆请罪是战国时期蔺相如与廉颇之间发生的历史故事,除了这两个主人公,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他俩效命的君王赵惠文王。他出生于公元前308年,年仅十岁就继位称帝,前266年驾崩。

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

当时已经是战国的末期,秦国早已强大,具备攻打其他六国统一天下的野心和实力。他的父亲是上一任赵国君主赵武灵王,他也是一位明君,实行“胡服骑射”硬生生把弱小的赵国的军事力量提升了不止一个水平。而等到赵惠文王继位,赵国已经实力不弱,加上有赵奢、廉颇、蔺相如、李牧等著名的文臣武将的辅佐,所以他在位时,联合他国讨伐齐国,使赵国国力大增,阻止了秦国向西的扩张,秦国有差不多十年不敢对赵国动武。

而在负荆请罪的故事,或者说是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惠文王虽然描写不多,但也有几处可以看出他一代明君的形象特点。

比如,赏罚分明。无论是廉颇还是蔺相如,一旦立下功劳赵惠文王就为进行相应的赏赐。廉颇大破齐国,就封他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赵,就封他为上大夫,之后完成渑池之会,就升为上卿。赵惠文王也知道惩罚有错之人,这从推荐蔺相如的宦者令缪贤说的话里可知,他曾经想要背赵投燕,后来听从蔺相如的劝阻,向赵王“肉袒负斧质请罪”,而赵王也赦免了他。

比如,知人善用。廉颇是一代名将,于是就由他率领赵国的军队。蔺相如虽然只是一个官员的家臣,但智勇双全,口才也佳,所以就命他出使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