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团大战(七)
任河大肃战役
为策应涞灵战役,冀中军区在破袭沧石、德石、北宁、津浦铁路的同时,于10月1日至20日进行了任(丘)河(间)大(城)肃(宁)战役。
任丘,河间,大城和肃宁是冀中大平原中心区域上的4个县,位于津浦铁路和大运河以西,平汉铁路和潴龙河东,南靠滹沱河,北临大清河。在四县中,任丘的军事地位最重要,它西面与保定相连,东面经大城通往津浦路,以它为中转站的公路是连接平汉、津浦两大铁路干线的距离最短。这一地区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原本全部是抗日根据地。自 1939年日军回师华北,特别是自1940年春夏日军的重点“扫荡”之后,将这一地区的据点增加到44个,很多村庄都建立了伪组织“新民会”和“维持会”,任河大肃地区几乎全部被日军所占领。即使周围的根据地,也被日军分割成几平方公里、十几平方公里、几十平方公里大小不一,且又被日军四面包围的小根据地。任河公路以东,仅存两块小小根据地,里面既没有县城,也没有集镇,就连一个较大的村庄都没有,主力部队也被迫转移出了这一地区。
百团大战爆发后,冀中军区领导军民给日军以很大打击,但被日军“囚笼”分割的基本局面没有改变。但由于冀中日军一部西援,留守的日军大部分被束缚在重要的交通线上,内地守备较为空虚。加上日军重新占领这一地区后,强化治安运动,很多村庄建立了伪组织,日伪统治机构大体形成,日伪感到这一地区不足为虑,因而产生麻痹心里,警戒相对疏忽。从而使任河大肃地区的局势转为对我有利。
按照八路军总部和晋察冀军区的统一部署,为扩大抗日根据地,扭转冀中抗日斗争的不利局面,积极配合晋察冀军区主力进行的涞灵战役,冀中军区决定以一部主力配合冀南军区破袭德石路、沧石路,一部破袭北宁路、津浦路,同时实施任河大肃战役,打击冀中中心区内日军的点线,打开任丘、河间、大城、肃宁地区的局面。
由于这一地区是平原,又处在最靠近日军华北中枢的地位,离天津、保定均相距不到200公里,四周集结着日军第27、第110师团和独立混成第15旅团,因此战役部署显得就尤为重要。如果不部署得巧妙些,不打得巧一点、活一点,就很可能损兵折将、徒劳无功。稍有疏忽,就会造成重大损失。
为此,吕正操、程子华等军区领导战前就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一致认为,虽然整体的局势对我有利,但由于敌我装备优劣悬殊,平原地区作战又有利于敌军发挥长处。因此我军作战不宜进行固定战线上的正面进攻,而应发挥我军的长处,采取非固定战线的突然袭击,即矢进战术。
经过反复研究后,冀中军区决定集中10营的兵力,并作出了如下战役部署:第30团为右翼队,由第八分区司令员常德善指挥,活动于敌军战线的右翼津浦路沿线,担负钳制任务;第23团为中央队,由第八分区政委王远音指挥,伺机楔入敌军的基本区域,向河间、献县的公路突击,在任丘、河间之间寻战;第18团为左翼队,由九分区24团副团长魏文建指挥,在中央队将敌吸引至任河中心区域后,跳跃于肃宁、河间之间,对敌军左翼的交通线和据点开展大破袭。这一战法,是将日军引向东西两翼,撕开敌人中央战线,以造成中央队的战机,打断日军战线的脊梁骨,以利于我们开展这一地区的抗战工作。
为分散敌军注意力和兵力,在9月22日涞灵战役打响后,冀中军区出动众多的小部队分别向津浦铁路、沧石公路及其他各铁路、公路出击。日军一下子被打得晕头转向,忙集中力量保护津浦、平汉、沧石等主要交通线,为主力部队进攻任河大肃地区日军各据点,争取战役的最终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预定主攻任河大肃地区各据点的第8、第9军分区的主力则静候观察,等待时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