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 琼剧在战斗
琼剧这朵南国琼花,她不但给予人们美的艺术享受,也伴随海南人民走过一段峥嵘岁月,经受硝烟战火的洗礼,显露出她阳刚的一面,为鼓舞人们的斗志,推动抗日战争走向胜利,功绩显赫,在海南戏曲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抗战戏班在困境中诞生
1939年2月日军铁蹄践踏海南岛,岛上剧团戏班大都停锣息鼓或远走南洋,琼崖纵队认为琼剧能够发挥着“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各地抗战组织在条件困难情况下纷纷组建剧团戏班,吹响全民抗日的号角。
万宁县抗日组织特派员钟启章奉命在万城镇组织“抗战剧社”,以学生为主体,后来职业艺人宰牛生、李东春、陈进文等加入,剧社初时进行街头宣传,逐渐到农村各墟镇专场演出,主要剧目有《弃妻投军》《富商救国》《大义灭亲》《看戏有益》等,演出收入全部捐献支持抗日。1939年2月的一天,日军疯狂轰炸万宁县城、龙滚分界市一带,伤亡惨重,抗战剧社被迫解散。
1940年3月,驻扎澄迈县美合抗日革命根据地的琼崖独立总队组织“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琼剧团”,这个团除演出《大义灭亲》外,还编演一批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短小剧目,在根据地周边村庄巡回演出。
在“琼剧之乡”定安县定城东门,有一间用茅草毛竹搭盖的同乐戏园,戏班经常在此演出。日军侵琼后,时任定安县长的苏萍生为了动员戏班继续在这里演戏,宣传抗日,鼓舞群众,特意为戏园题写了一副对联:“同仇敌忾救国图存总要宣传连众志;乐事赏心逢场作戏何仿歌舞慰群情。”看见县长题写的戏园联,一些剧团冒险在这里继续演出,演出的剧目有《参军与送粮》《战斗凯歌》《夜攻碉堡打伪军》等,吸引定城周边的群众赶来观看,成为传颂定安的一段佳话。定安县雷鸣镇老教师邓之钦老人还记得,日寇侵琼后,他的父亲邓家鹏结合本地题材,创作了《抗日救国》和《千里缘》两部富有乡土特色的抗战琼剧,在乡里广为流传吟唱,激励民众抗日。
编演的戏词如刀如枪
当年抗战剧团自编自演小剧目的特点大都内容简单,针对性强,唱词通俗易懂,字字句句冒着火药味,像刀像枪刺向敌人。
澄迈瑞溪的壮丁班,看到日本鬼子听不懂海南话,有一次演出时在传统琼剧《林攀桂》中编入这样一段唱词:“日本鬼子弯脚筒,见鸡捉鸡见鸭捉鸭,见着男子开枪打,见着妇女笑哈哈。鬼子野蛮坏透顶,侵我国土杀同胞,抢我财物烧我房,苍天不杀我来杀,誓把鬼子赶出境外。”这一唱使全场观众的神经都绷紧了,鬼子也不知台上在唱什么。后来,有走狗汉奸泄露壮丁班的情况,鬼子震怒,发誓要扑灭壮丁班,但壮丁班不畏豺狼,与敌人巧周旋,继续进行文艺宣传活动。
据曾令蕃《瑞溪抗日壮丁班与南强剧团》一文记载:“瑞溪墟的王才安等61名热血青年成立的壮丁班,自编自排琼剧节目,他们挑着箱笼(道具箱),走村串乡,条件极其艰苦。在瑞溪墟演出一场,每个牛、猪摊点捐些“水钱”;到农村演出,只能得到一些大米、糖条、蔬菜之类酬劳。他们编演琼剧《铁胆战倭奴》,描写强敌压境,中华民族全民皆兵,团结战斗,终于赶走日本侵略者。剧情具有积极的宣传鼓舞作用,增强人民群众和壮丁班抗日到底的信心。此剧在澄迈及周边县墟演出,引起广大群众强烈响应,激发大批热血青年投身革命打击侵略者。
抗战年代剧团戏班热演剧目当推《大义灭亲》,此剧描写爱国青年郑民威救起落水的梅丽兰,两人盟誓结为伴侣。梅丽兰之叔父梅国鲁乃财政总长,他接受日本公使二百万元的贿赂,以我国矿务权为抵押,向日本借款,出卖祖国主权。此事被郑民威发现并揭发,立即组织除奸行动。郑民威将梅国鲁刺死后被捕,由梅丽兰审讯入狱。事后,梅丽兰在卷宗内发现叔父有卖国罪行,立即将实情上报,救郑民威出狱,有情人终成眷属。剧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剧中郑民威与梅丽兰的一段对骂唱词,句句充满火药味:“梅唱:杀死我叔冤仇重,安能与你共世间;郑唱:愿作爱情的无良,不作国家的汉奸;梅唱:我丽兰,杀叔凶手定法办;郑唱:卖国害民定欠斩……梅唱:我丽兰,代叔爹还你一弹;郑唱:代国家受你一枪”。
海外戏班积极响应义演抗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