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烈刘子超

▲刘子超是兴宁新圩人

  位于山东沂南县依汶镇的万松山,有个鲁中烈士陵园。园区苍松翠柏,枕山面水。一座建于1943年的“抗日纪念碑”遗迹犹存,另一座1965年修复的墓碑镌刻着1885位抗日烈士英名。第一行前8位是旅级干部,刘子超名列其中。

  刘子超(1906-1941),原名起亚,又名苏华,是广东兴宁新圩鲤湖村人。1941年12月11日,其所在的八路军山东纵队领导机关被日军包围,他在突围战斗中不幸牺牲。2014年9月1日,他被列入中央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早期革命经风雨

  刘子超于1926年8月兴宁县立中学读书时加入共产党。1927年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他转入梅县东山中学读书,半年后,又被人告密而被捕,后来越狱回到兴宁。他受兴宁党组织委派,在新圩、水口一带开展党的工作,结识了萧向荣等地下党员。不久,兴宁党组织遭到破坏,他逃到上海,更名苏华,到上海艺术大学学习,与“创造社”成员潘汉年、冯乃超、李初梨等来往密切,并成长为党领导下的上海社联青年理论家和鼓动家。

  1929年春,他到上海华南大学工作,先后任中共上海沪西区委宣传部长、中共闸北区委书记。当时兴宁县党组织连续遭到破坏,张中、陈斐琴等一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到了上海,都由他恢复组织关系并安排工作。

  1932年后,刘子超已成为上海社联的主要骨干,经常以国际共运研究专家的身份到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校和社团发表演讲,并积极参加关于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1933年,国民党在上海继续加紧文化“围剿”,极力破坏共产党的地下活动。刘子超曾两次被捕。出狱后,他一度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但他依旧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以“漆雕华”为笔名写了许多文章在《读书生活》等杂志发表。

  抗日战场赋军歌

  1936年,刘子超到山西太原讲授社会科学。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他到第一战区政训处工作。当时中共北方局的组织部长朱瑞作为十八集团军的代表,正在第一战区任联络处主任。在朱瑞的帮助下,刘子超恢复了党组织关系。从1937年9月开始,他在朱瑞主持创立的华北军政干部训练所(学校)任所长、校长,培训了200多名学员奔向豫北、晋东抗日前线。“华干”共开设四门功课:政治常识、群众工作、统一战线、游击战争。朱瑞和刘子超亲自授课,刘主讲政治常识。

  1938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三路军总司令韩复榘不战而逃(后被蒋介石处决),县以上旧政府纷纷溃散,山东岌岌可危。 4月,豫北、太原、临汾相继沦陷,中共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在山西陵川建立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刘子超任司令员,辖4个支队3000多人的武装,活动在豫北一带。1939年3月,八路军115师一部在代师长陈光和政委罗荣桓率领下,进入山东抗日前线。6月,中央军委又组成了八路军第一纵队,任命徐向前为司令、朱瑞为政委,统一指挥山东部队。刘子超担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长。他随部队转战各抗日战场,写下了慷慨激昂、鼓舞士气的《八路军山东纵队进行曲》:日寇侵入了山东,投降派便挂上了免战牌。投降派逃跑了,我们便从地下站起来。趄徕山,举义旗,誓死守土我们不离开……

  1940年5月根据山东分局书记朱瑞的提议,决定由刘子超负责创办山东纵队机关报《前卫报》,该报11月7日创刊。作为负责人,刘子超在每期付梓前都要认真审阅,重要文章由他亲自撰写。为了尽快掌握国内形势发展,及时抄收延安与国民党、日伪电台播出的消息,刘子超还物色有技术专长的干部,组建了土洋结合的“新闻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