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尔曼.白求恩同志为了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远渡重洋,艰苦跋涉,在1938 年6 月17 日下午,到达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地一山西省五台县金岗库村。我当时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部长,跟随聂荣臻司令员一起热情地欢迎了这位加拿大劳工进步党(即共产党)党员、世界著名的胸部外科专家。这位身材高大、态度非常谦逊的第一流的外科专家,曾随加拿大志愿军参加过西班牙人民反佛朗哥的正义战争。回国刚刚3 个月,就启程来中国。当时他身穿灰布的中国式服装,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头发虽已斑白,精神却依然十分健旺。

  谈话一开始,自求恩便急切地提出医疗方面的一连串间题.那时军区的卫生医疗事业处于初建时期,医务工作人员很少,而伤员却有600 多名。更困难的是,我们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器械和药品非常缺乏,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也不健全。聂司令员介绍了这些情况后,当场请他担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以加强军区的卫生工作建设。翻译还没有把话讲完,白求恩同志就一口答应了下来

  他急于要工作,第2 天便来到军区卫生部,随后就到了后方医院。一连4 个星期,他成天忙着给伤员们进行治疗,并且向院方提出了许多改进工作的意见他一面工作,一面思考着如何在现有物质条件的基础上,把原来的一所后方医院改建成一所模范医院。他的计划得到聂司令员的热烈赞扬。白求恩立即投入了紧张的筹备工作他每天一大早就起来,除了给伤病员诊治外,便忙着指挥和帮助工人们盖手术室,做骨折牵引架和妥马氏夹板,打探针、镊子等等。甚至连裁缝做衣服、床单,他也要亲自过目、查问。晚饭后,他还要给医务人员上课。深夜,山村已经完全沉寂了,他的紧张的工作还没有结束。在暗淡的灯光下,他用极快的速度赶写适合我们医务人员需要的医学教科书,给毛主席、聂司令员和美国、加拿大党组织写工作报告,或是孜孜不倦地学习。有一次我去看他,他正在着书,我说:“你年过半一百,要注意休息!”他笑嘻嘻地握着我的手说:“你们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嘛!”就是这样,白求恩以极其高昂的热情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辛勤地工作着。两个月以后,模范医院建成了。在落成典礼上,他以主人的身份登台讲话。他说:“伤员们为我们打仗,我们也必须替他们打仗一俄们要打倒的敌人就是‘死亡’。因为他们打仗,不仅是为了挽救今日的中国,而且是为了实现明天的伟大自由、没有阶级的新中国。”

  会后,白求恩领大家参观了刚刚落成的模范医院;伤员接待室,内外科室,奥尔臭氏治疗室,罗氏牵引室,妥马氏夹板室等等。各种设备,虽然简陋,但却整齐、清洁、井井有条。接着,他又在广场上做了一次实际的手术表演和换药表演,人员分工、工作秩序、进行速度,都使人们惊叹不止。这天,来参加医院落成典礼的各军分区卫生部长、各医院院长和医生、护士都得到极大的启发,都说:回去后一定要按照白大夫的做法,把我们的医院办好。

  勇于克服困难,艰苦朴素,是白求恩一贯的作风。为了减轻伤员的痛苦,他提倡下病房换药,并创造出一种用木板制成的药篮子(我们称为“白求恩篮子”) ,下病房换药时用它非常方便。对于敷料和绷带消毒的工作,虽然在白求恩来边区以前我们也做过,但不够完善。有些消毒棉花、纱布使用过1 次便扔掉了,浪费很大。他来后经过一段摸索研究,提出了“消毒十三步”的建议,这个办法不但把用过的纱布、消毒棉花更合理.更充分地使用起来,节省了大量材料,而且使敷料和绷带消毒的工作更趋完善。以后,为了适应战地流动环境,他又苦心设计了一种可以用两个牲口驮运的轻便手术室设备,其中包括一张能折叠的手术台,一整套外科器械以及可供做1000 次手术、上500 次药的药品和敷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