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解读:一场鸡犬引发的吴桥兵变
原标题:【史林漫步】吴桥兵变:一场鸡犬引发的叛乱
明朝末年爆发的吴桥兵变席卷大半个山东,虽被平定,但最终以叛将孔有德渡海归降后金而结束。这次兵变,不仅使正处于国力衰弱时期的明朝雪上加霜,更“是明清鼎革战争中胜负的重要关键之一”,对明末清初的政治军事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吴桥兵变
谈吴桥兵变,首先得从袁崇焕杀毛文龙说起。明朝末年国力衰弱,东北后金迅速崛起,屡次大败明军,并攻占辽东大片疆土。辽东大将毛文龙率兵深入敌后,以鸭绿江口的皮岛等地为根据地创建东江镇,威胁后金大后方。但其拥兵自傲,冒领军饷,不服辽东督师袁崇焕辖制,被袁崇焕于崇祯二年(1629年)矫诏斩杀,其旧部由副将陈继盛暂时统辖。由于毛文龙在东江经营多年,威望甚高,深得东江将士之心,其被杀旧将难以安抚,“岛中将卒闻其死,皆哭云”。以孔有德、李九成和耿仲明为代表的旧部认为“文龙无罪,横受屠酷”,况且毛文龙待三人甚厚,命李九成、孔有德典内兵,耿仲明主钱帛,三人均易姓为毛,毛文龙死后才改回本姓。三人对顶头上司陈继盛不满,认为“不足共事”。失去了依靠的孔有德等人“落魄无聊”,常常处于“悻悻不得志”的冷落境地。为稳定军心,明廷采取“散其徒众”的策略,将毛文龙旧部将领分散处置。就这样,带着思想问题的孔有德、李九成、耿仲明等人被分配到了宁前道孙元化麾下。后来孙元化升任登莱巡抚,孔有德等人随孙元化奔赴登州。孙元化对这些人还是很信任的,任命孔有德为步兵左营参将,耿仲明为中军参将,李九成亦为参将。
崇祯四年(1631年)八月,后金首领皇太极统领八旗军两万余人围攻关外大凌河城(今辽宁省锦县),明守将祖大寿受困城内,朝廷虽屡次派兵救援而不得。明廷命孙元化派劲旅渡海增援前线。孙元化并不了解孔有德这些人的思想动态,只是简单地认为“辽人可用”,立刻派孔有德率部两千人渡海增援。但孔有德并不愿前往,“有德托言风讯不利,逗留不前”。然而任务紧急,孙元化并未追究其责任。经过调整,于十月再次命令孔有德率先头部队从陆路增援。对此,孔有德“不胜怨望”,“初无往意,勉强前赴,沿途观望”,甚至停驻邹平县月余不进,直到十一月二十七日才进至吴桥县城(今河北省吴桥县)。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大凌河城守军因粮尽援绝已于十月二十八日投降金人。由于军纪松弛,一路上骚扰地方,导致沿途“民皆闭门”,吴桥县城也“闭门罢市”,再加上此时正好遇上了雨雪天气,导致军队给养不足,“兵无食宿皆怨”。新城乡绅王象春在吴桥县有庄园,有士兵“攫鸡犬以食”,王象春之子大怒,“诉之有德”。新城王氏是名门望族,势力强大,其家族多人出任重要官职,如王象春曾任南京吏部考功司郎中,其从兄王象乾曾两任兵部尚书。所以孔有德不得不执行军纪,将犯事士兵捆打并贯耳游营。众士兵哗然,将庄园焚毁,王象春之子逃跑,孔有德之军闯下大祸。而此前被孙元化派往塞上购买马匹的李九成把携带的银两花尽了,惧罪来到吴桥正好与孔有德相遇,他与儿子李应元商议“反亦死,不反亦死,不如一逞”,于是“缚有德于演武场,首倡反谋”,孔有德从之,举兵叛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