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谏杀烛邹是为何
晏子谏杀烛邹是为何
《晏子谏杀烛邹》这则典故来源于《晏子春秋》。在这段典故中讲述齐景公因为烛邹没有管好鸟而要杀他,晏子为了解救他,于是用委婉的话语提醒齐景公,杀了烛邹会影响他的声誉,使放弃了杀烛邹的念头。
《晏子谏杀烛邹》事件图
事情起因于齐景公,生性喜欢捕鸟,于是将捕来的鸟给烛邹管理。谁知有一天,鸟竟然飞走了,齐景公十分生气和伤心,下令想要让官吏杀了看管鸟的烛邹。晏子认为不能让烛邹应为这点小事而被杀,于是灵机一动。晏子说“烛邹应有三条罪状,请让我细细将他的罪状说出来加以斥责然后就可以杀掉他。”齐景公应声道“好的。”于是晏子开始当着齐景公的面列数他的三条罪状:“烛邹你是专门负责看鸟的,却让鸟飞走了,这是其一;你的行为让我们的君王因为一只鸟而要杀掉一条人命,这是其二;若要让诸侯听到此事,可能会认为我们的君王是个重鸟轻人的人,这是其三。好了,罪状列举完了,可以杀了他了。”谁知,景公深思熟虑了一番竟说;“不用将他处死了,我明白你的语意了。”就这样烛邹在晏子的帮助下逃脱一命。
这则典故的寓意在于通过这件事,揭露了当时帝王统治者重鸟轻人的思想本质。另一方面赞扬了晏子的聪明机智以及正直的精神。也告诫了人们在人与人交往中要掌握适当的技巧,在劝诫和指正别人的同时也应做到趋利避害。
晏子赎越石父展现晏子什么特点
“晏子赎越石父”为出自《新序·节士·晏子赎越石甫》的一篇历史故事,这篇文章主要体现了晏子尊贤礼士,闻过则改的品格和越石父自尊自重,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宴婴图
春秋时期,齐国相大夫晏婴出使晋国路途中,看见一个人头戴一顶破帽子,反穿一件皮袄,坐在路中间休息。晏子很会看人,一眼就看出这个人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于是就派人问他关于他的信息。这个人就回答说:“我来自齐国,名叫越石父,由于饥寒交迫,便卖身为奴,当了三年奴才,看见使者路过,原本打算跟您回国的。”晏子问道可以赎身吗?越石父回答说:“可以。”于是晏子便把马车的一只马解下来用来赎他,并与他一起坐车回国。回到相府后,晏子没有跟越石父告辞就回到自己的房间。越石父看到很是生气,要跟晏子绝交,晏子知道后就派人告诉他,从来没和你结交哪里的绝交,你当了奴仆,我把你赎回来,怎么能恩将仇报?越石父说道:“士人不在知己面前,可以受屈辱;在知己面前,可以获得舒展。君子不应该对人家有恩而轻视了他,也不应该人家对自己有恩而屈服。我做了三年的奴仆,没有一人能够理解我。之前与您坐车,没跟我打招呼,我以为是您一时忘记了。现在有没想我打招呼就进自己的房间,就好像还是把我当做奴仆一样。即然这样您还是把我卖到社会上吧。”
晏子听了,走出来与他见面。并诚恳的道歉:“我只看到了客人的外表,却没看到客人的内心,我可以向您道歉,您能不抛弃我吗?我将诚心改正我的错误。”随后就命人把厅堂打扫了,用酒宴款待了他,越石父原谅了他。晏子对人有恩,救人于困境,却要委屈的处在别人之下,这样的行为远远超过了世俗人的品德了。
晏子论社鼠表达了什么内容
晏子论社鼠一典故出自《晏子春秋》,在这篇典故里所表达的内容的是:国君身边的人奸佞小人就像一只社鼠一样,危害力很强,在朝廷上让皇帝不要听取忠臣之话,在朝廷外则向百姓们卖弄自己的权势。
“晏子论社鼠”画像
一天,齐景公问晏子:治理国家最怕什么?晏子回答说:“怕的就是那些社庙中的老鼠”。景公很是不解:“这是什么意思呢?”晏子回答说:“说起社,就是把木头有秩序的一根根立在一起,然后给他们浇上泥土,老鼠便会来到这里栖居。如果用烟熏赶走这些老鼠就会害怕其中的木头被烧坏,如果用水去浇灌害怕的是会毁害泥土。所以这些老鼠不能够被杀灭,一直存活,结果导致了社庙的问题。国家一样也不列外,君主身边的奸佞之人就如同社鼠一般,迫害忠臣,劝诫君主屏蔽忠诚的劝告。在外面,则欺压百姓,玩弄自己的权势。像这样的社鼠,不铲除他们就会导致国家祸乱。若要杀除,却往往得到君主的庇护,成为亲信。这就是社会的社鼠啊!”
因此,要想铲除此患,就需要国君亲信忠诚人士,远离奸佞小人。否则就会危害到国家社稷。晏子劝诫景公要善用良臣,使景公深切的感受到,身边人的重要性,若运用不当,将可能给自己或国家带来严重的后果。同样的道理,我们也要立身而行,亲师友,远小人。这样才能少走些弯路,也能提携我们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