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同山:抗日烽火中的一座兵工厂
我的家乡——大名县普明滩乡司庄村既小又偏僻。可能正因为如此,在那日寇猖撅的年月里,它却成了抗日军民的腹地,先后驻过后方供给处,后方医院和兵工厂等单位。尤其是兵工厂,在这里驻的时间最长,也在人们心中扎根最深。
兵工厂来了
一九四二年春天的一个黎明,喧闹声把人们从睡梦中吵醒,走出家门一看,见满街大车小辆。起初人们还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稍一打听,便知道是来了个兵工厂!
“兵工厂来了!”
“兵工厂来了!”
“……”
人们奔走相告,顿饭工夫,已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了。然而,村子的周围似乎有一种无形的信息绝缘体,就连只有一坑之隔、相距半里的邻村连一点风声都不知道一一当然,随着生产的影响和试爆声音的震撼,这种绝缘体的半径在不断延伸,但对敌人来说,仍然是个密秘。
兵工厂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一是手榴弹制造,这是主体部分,它包括弹壳铸造、火药配制、弹把镟制,引火管制做、总成等生产环节。弹壳铸造设在村西头路北贾培元家的一个大场院里,安一个大溶炉和一个制模场;火药配制在村当中路北贾德珍家的碾房里—而碾子就成了碾轧火药的专用设备,镟把、制造引火管在村当中路北贾国珍场院的一排西屋里;总成就在这排西屋门前的打谷场上。二是子弹翻造,设在村东头路北贾章柱家的西屋里;兰是修理枪械,设在村当中路北贾玉珍家小南院里,再加上人员住宿,这个只有四十来户的小村,容纳这么大的机构,可见其密度之大了。
土法上马搞生产
在敌人封锁,物资奇缺的条件下,进行枪、弹生产,那该是多么艰难的事呀!然而,抗日军民没被困难压倒,他们以创造性的劳动,制造出一批又一批的枪、弹,送往抗日战争的前方。
子弹翻新是把用过的归弹壳装满水,用手指堵住,猛翻成口朝下放在硬地面上,用锤子一砸,水的压力把底火门顶下来,然后装上底火药,再盖上配制的底火门,接合部上涂上漆,新弹壳就做成了,用铜钱截去一圈,放在弹头模上,用冲子向下一砸,冲压成弹头外壳,然后灌上铅,就成了新的弹头,组装以后,再在弹头与弹壳接合部涂上漆,新的子弹就造成了。
千方百计造手榴弹。要说困难多,还属造手榴弹,首先是溶炉,用砖垒起炉身,没有耐火土,就用破缸砸成碎面,加上黏土把炉膛套好;没有鼓风机,就做了个特大的风箱,用长木杆子像连杆似的把风箱的推拉把连起来,两头各有五、六个人推拉,原料是走村串乡收来的破铁犁铧,只有焦炭是通过关系从敌占区购进来的。至于炸药,更是困难,主要是土硝、琉璜、木炭,尤其是碾轧时更须倍加小心,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轰燃。记得一九四三年春天一次火药轰燃,当场三人都受了伤,尤其是围着碾子搅拌的那个同志,两臂和部面全烧伤了,待他从医院回来时,面部变得吓人极了,但他仍要在原岗位上工作。总装是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危险的一道工序。手榴弹把装好引火管,弹头装满炸药,放在一个像压饸饹的床子上把弹把压进去,每到这个时候,人们紧张极了,只要重心不稳一歪歪,就可能引火爆炸,压床和扶弹把的两人是处在极危险的威胁中。幸好,三年多的时间里不曾出现过事故,可见人们是如何精心操作。总装完了,人们悬着的心才落了地,蹦啊跳呀,庆祝总装的成功,也更盼着试爆。试爆是在村东北角一个院子里进行,抽出一些弹样向院子投掷以试验合格率,在我们记忆里,从来不曾出现过瞎火,可见当时对质量要求是何等严格。试爆是人们最快乐的事,村里人都想投一个,连小孩也馋得手痒,试爆住往是以十分满意的结果告终,人们高兴
欢蹦乱跳,庆贺工作的胜利!
军民一家真谛的体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