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打仗的皇帝刘秀的昆阳之战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其中最著名的战事之一是王莽末年的昆阳之战。在此战中,刘秀等起义军将领以一万多杂牌军,打败了王莽政权的百万大军(实际数目在50万左右)。此战是汉军与王莽政权的战略决战,王莽的军事力量被全歼。不久王莽就被义军杀死。
王莽统治末年,政局混乱,各地饥荒不断。吃不饱饭的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其中声势最浩大的是绿林起义和赤眉起义。汉朝宗室刘縯、刘秀兄弟也趁机在南阳起兵,以求光复汉室。他们和周围的绿林起义军联合起来。多次获胜后,绿林军拥立宗室刘玄为皇帝,以与王莽对抗。
听说绿林军拥立了新皇帝,王莽恼羞成怒。他调集了全天下的42万精锐兵马,试图将起义军扼杀在摇篮里。

王莽的大军由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率领。他们很快到达了绿林军活跃区。与当地军队汇合后,军团的总兵力达到了50万左右。这50万人都是经过训练的正规军,其中包括大量千挑万选的勇士。大军中有一支由数百人组成的参谋团,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的63家军事学派。王莽大军中甚至还有数百头猛兽,包括老虎、豹子、犀牛、大象等,可谓是声势浩大。
王莽大军一路前行,来到了昆阳附近。此时汉军刚刚拿下昆阳。与王莽的50万大军相比,汉军实在是势单力薄。他们只有八九千人,而且都是由农民组成的杂牌部队。看到王莽大军的强大阵势,汉军中的绿林将领都吓坏了,准备弃城而逃。
昆阳城中,职位最高的汉军将领是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骠骑大将军宗佻、五威将军李轶等人。此时的刘秀只是个偏将军。看到众人要逃跑,刘秀劝说道:“如果大家散开的话,只会被各个击破。现在我军主力正在围攻宛城(南阳),无法抽兵救援。我们只有奋力死战,才有生存之机。”众将对刘秀的说法不以为然,但此时王莽大军马上就要到城下了,撤退已经来不及,绿林军将领只能听刘秀的。

刘秀让王凤、王常等人留守昆阳。他自己亲率13勇士,冒险出城寻找援军。当时已经有十多万大军到达城外,刘秀等人惊险的突围而出。刘秀等来到了附近的两个县,找到了一些友军,连哄带骗的带着他们杀回了昆阳城。
王莽军将领严尤之前曾经与汉军多次交手,对汉军比较熟悉。他认为昆阳城太小,不利于大军作战。他建议大军直接去宛城,与宛城守军里应外合消灭汉军主力;一旦打败了汉军主力,昆阳就会不战而降。大司空王邑担心连小小的昆阳都打不下的话,会被王莽责怪,所以拒绝了严尤的建议。
王莽大军把小小的昆阳城围了数十重。他们搭起云车连番攻城。王莽军弓箭齐发,城中人出门都要背个门板。绿林军将领王凤等人很快就坚持不下了,他们向王寻、王邑请降。王寻、王邑认为昆阳马上就要拿下了,到手的功劳不能丢。于是他们拒绝了绿林军的投降。

为了振奋军心,刘秀亲自率领1000人前去挑战。王寻、王邑派出数千人迎战。刘秀身先士卒,杀敌数十人,汉军击退了敌军。
刘秀性格温柔、老实敦厚,一向是一副软弱无能的形象。此时绿林军将领看到刘秀如此英勇,不禁大为震惊。他们可不愿被“胆小”的刘秀比下去。于是其他将领也派军参战,汉军连续获胜。
经过此次连胜之后,汉军克服了畏战心理,士气高昂。刘秀又声称已接到书信,汉军主力已经拿下宛城,大军即将前来增援。他还故意把伪造的书信落在城外。王寻、王邑等看到书信后,心中惊惧,大军也都惶惶不安。
刘秀又亲率3000敢死队,进攻敌军中军大营。王莽大军被冲击得一片混乱,主将王寻被杀。城中汉军此时也一起出战。汉军呼声震天,无不以一当百。王莽大军开始溃散,并互相踩踏。此时忽然雷声大作,天降大雨,河水暴涨,数以万计的莽军士兵落入水中。王邑、严尤等踩着己方士兵的尸体,骑马过河逃去。莽军的粮草辎重、财物全部被汉军缴获。
王莽的百万大军在一日之间崩溃,从此他再也无法调集军队镇压起义。很快长安城里也爆发起义,王莽被义军杀死。
昆阳之战中,汉军只有一万多人,且大多将领都毫无斗志,只想着投降。只有刘秀一人坚持作战。最终汉军奇迹般的打败了王莽大军。刘秀不愧是中国历史上“最能打仗的皇帝”(毛泽东评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