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钧:不拿枪的抗日英烈
关心民瘼 德政贤明
韩国钧成为抗日英烈,并非偶然。
1857年(清咸丰七年),韩国钧出生于海安,1889年(光绪十五年)以科举进入清末官场。
早在1894年,韩国钧任河南镇平县知事时,就以勤政、廉政著名。他曾一日判决数十案,民间称他“韩一堂”“韩青天”。
1896年10月,韩国钧调任河南武陟县知县。武陟县濒近黄河。黄河水泛滥造成的积沙覆盖了当地的大片良田。为了改善农业生产的现状,减轻百姓的苦难,韩国钧不辞辛劳,呈请藩署拨款兴修水利,组织动员民工划方翻土,盖沙复田,试种谷麦。仅一年时间,武陟县就增加熟田四万多亩。
1899年3月,韩国钧任河南永城县知事。上任后,正逢大旱,农田荒芜,民不聊生。他四处奔波,了解饥民的情况,尽所能发放积谷救灾,并开设粥厂救助饥民,因为过度疲劳,他生病卧床,仍念念不忘群聚之灾民。
1909年(宣统元年)9月,韩国钧任奉天劝业道及署工商司。冬天,东北鼠疫蔓延。“疫情的快速传播,导致人口大量死亡。从农村到城市都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据疫情结束后的人口统计,东三省死亡人数当在6万人以上。”(见《赤峰学院学报》<社科版>第33卷10期《韩国钧与东北大鼠疫》)。在稍有不慎就会染病身亡的情况下,韩国钧义无反顾,多次深入疫区,探望病人,了解疫情,并与医务人员商量制订救治方案控制疫情。
1918年至1921年,韩国钧来往于扬州、南通、掘港等地,与张謇等人致力于创办垦务。1919年,泰源盐垦公司创办,韩国钧亲任公司董事长,公司注意利用沿海草地发展畜牧业,对开发沿海滩涂资源、改良土壤、推广植棉技术、繁荣地方经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22年,韩国钧再掌苏政,任江苏省省长。韩国钧积极恢复市面,医治战争创伤,先贷款于柴米各铺,继发贷于布业及各商店,总计20余万元,又与教育司长商议,先恢复初高等学校。韩国钧委托地方士绅,详细调查,兵灾损失计有1500万元。韩力请中央允拨款180万元,按所查的实际情况分别赏恤。不到两个月,市面渐趋恢复,人心安定。
1925年3月31日和5月8日,韩国钧分别卸去江苏省军、政各职。退居后,韩国钧仍关心实业、热心水利。1926年山东黄河缺口,韩国钧力请江苏省府拨款20万元筑堤,于山东筑成“江苏堤”。
1931年8月江淮发生大水,灾情之巨,惨绝人寰。11月1日,韩国钧不顾年迈体衰在扬州参与水利协会,被推举为主席。此后,他奔走于南京、扬州、镇江等地,积极筹款救灾。计筹救灾款350万元,修复决口26处。
韩国钧从政数十年,常变的是任职地点,不变的是始终关心民众疾苦。他政绩卓著,哪怕日伪以死相逼也不屈服,显示了他爱国爱民的情怀。
坚守晚节 千古流芳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中国北平近郊宛平县的中国驻军发动进攻,全国抗日战争爆发。
国难当头,韩国钧忧心如焚,积极主张“化除党见,一致御外”。1937年8月,他在海安中山堂发表演讲,号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持全民抗战,他募捐鸡蛋10担,慰劳抗日军伤兵。1937年9月12日,抗战中,在上海作战不幸阵亡的飞行员湖南人陈锡纯之灵柩,由上海护送回归故里途经海安时,韩国钧商请地方各界人士特设公祭表示哀忱,并以此动员各界人士奋起抗战。1937年9月24日,江苏省政府派人给他送《救国公债委员会议决案》时,他当即签字表示同意,并于当日捐款1000元支持抗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