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乱之前的大背景

天宝年间,因为开元年间的财富积累,唐朝国富兵强,于是乎,“玄宗始有吞并四夷之志”。在军队部署上,唐朝的军队主要集中于西北和东北。西北方面军队,一是在西域(今乌兹别克斯坦等几个斯坦国)和大食国(阿拉伯帝国)作战,主要将领就是高仙芝。高仙芝是高丽人,但在唐朝立了很大的军功,爵位很高。二是在青海和吐蕃作战,主要将领是哥舒翰,唐吐两方面各有胜负,处于拉据状态。东北主要是范阳、卢龙节度使管辖的地方,军队主要是跟回纥作战,主要将领安禄山、史思明。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因此,中原腹地,常年没有战斗,军队十分羸弱,老百姓也比较文弱。

过度宠爱导致安禄山野心膨胀

玄宗对安禄山的爱,简直是无以复加。只要安禄山来长安,玄宗便对其赏赐不断,而且可以随意出入宫掖:玄宗还经常在华清池接见安禄山,甚至于经常有丑闻从禁宫传出。此外,玄宗还给安禄山在长安修豪宅,“不计成本,极尽奢华之美”。

因此,安禄山也有一种道德负罪感,他曾想等玄宗驾崩以后再反。但是朝廷里面的权臣李林甫和杨国忠,对安禄山是嗤之以鼻,十分不满。故而,安禄山起初造反的名义就是清君侧:诛奸臣杨国忠。因为此时李林甫已经死了。

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李林甫实际上是唐朝远房宗室——李渊兄弟的后代。本来唐朝的惯例是,大将在外带兵打仗,建功立勋,回到朝廷就可以拜为宰相(唐朝的宰相就是同平章事,而不是丞相,笔者前文曾写过,丞相在东汉是被废除的,但过程一直反复。)。

但李林甫担心因此失势,于是通过各种手段游说玄宗,最终阻碍了很多边塞大将的宰相之路。边塞大将不能当宰相,就只能呆在边疆打仗,征发的军队也便由此变坏,府兵制逐渐瓦解。武将立了功勋,又不能只赏钱,因为人都是想青史留名的。于是,官爵还是要给的,当不了宰相怎么办呢?就是让一个武将兼任多处地方的节度使。这就破坏了唐朝的惯例,也就为安禄山造反创造了契机——安禄山曾经兼任三处军事重镇的节度使。

安禄山要造反,已经成为朝廷很多大臣的想法。但玄宗不信。终于这一天很快到来了。天宝十年,高仙芝在西北和大食国大战,几乎全军覆没。高仙芝被调回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