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军老兵刘维楷:从淞沪战场成长的英雄团长
在上海打响的第一枪
在南宁民革同志的陪同及刘老女儿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老人的住所,南宁市桃源路民主党派机关宿舍区里的一个小屋。老人的卧室阳光明媚,此时他正坐在床头旁的书桌前怡然自得地看着报纸。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了解老兵们在参加淞沪抗战中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所以一开始,我们便直奔主题。
“淞沪会战,是我们广西部队出征抗日的第一场大规模的战役。”
老人一开口,令我们很是惊喜,那洪亮如钟、圆润浑厚的嗓音和抑扬顿挫的语调,很难想像是出自百岁老人之口,好像是一位功底深厚的京剧演员在“道白”。
“在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我们的大部队便赶赴抗日前线了。当时部队刚刚赶到连云港,就接到增援淞沪的紧急命令。10月上旬,我们部队从连云港日夜兼程赶到了上海。”岁月飞逝,刘老仍然清楚地记得自己部队在上海战场的位置:“我们的驻防阵地是在南翔绿杨桥一带。”
早在赶赴抗日前线时,部队便已经开始了备战。除了进行常规性的战斗训练外,
刘维楷老人及家人与采访人员的合影还增加了有关夜间作战的训练,以备白天在日军飞机大炮轰炸,战斗无法顺利展开时,利用夜幕作为掩护进行夜袭战。
“为了增强全体官兵的士气和信心,部队经常向战士们进行‘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以保家卫国为己任’的教育。官兵们热血沸腾,士气高涨,很多士兵都暗下决心,要把日本鬼子赶回老家去。这对于之后在上海的作战,起了很大的作用。”
“10月中旬,我们的部队赶到了上海郊外。从连云港到上海途中,我们已经感受到战场的气息了。日军飞机为了阻截我军的增援部队赴沪参加战斗,白天几乎时时刻刻在我们头顶盘旋侦察,不时听到炸弹的轰鸣声。我们为了躲避空袭,行进速度只能放缓,大部分只能在晚上行军。”
“到达南翔时,虽然还没有开战,但老远就可以看到远处的硝烟,听到激烈的枪炮声了。对于刚扩编的一批新兵来说,他们是首次上战场,在一场大仗即将来临前,难免如一根紧绷着的弦一样,战场上那弥漫呛人的火药味,让人有些紧张得喘不过气来。”
“到了阵地没多久,团长颜僧武就到前线指挥部开会,接受新的命令去了。一回阵地,他就让我召集全团军官开会,传达了上级命令,要我们立即赶到绿杨桥,接替胡宗南的第1军防务。当天晚上,全团急行军,趁着夜幕掩护赶到了防御阵地。但不知哪里出了问题,第1军还没等到我们接防部队赶到,就先行撤退了。没有了友军的帮助,我们只能根据地图标出的驻防位置去接防。”
作为一个团级军官,刘老谈起军事来,思路很是清晰:
“淞沪会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8月13日至9月中旬,这个阶段是我军围着日军打;第二阶段是9月中旬到10月下旬,我军主要是防御作战。第三阶段是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我军逐渐撤退。”
这时正是由于广西4个师的主力军增援淞沪,所以作出了组织实施大规模反击战的决定。担当主力的便是刘老所在广西部队第7军和第48军。
蒋介石于10月11日下令,由这两支部队组成第21集团军赶赴淞沪战场,各师团也先后在10月14—17日进入预定阵地。反攻原定于10月19日展开,后由于部队需要休整,便改为10月21日发动。
刘老所在的1022团,在到达绿杨桥后的几天休整时间内,为了备战,就开始在阵地上忙乎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