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甲洲:从“学霸”到抗日将领
张甲洲,字震亚,号平洋,化名进思,1907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巴彦县张家油坊一个地主家庭。张甲洲天资聪颖,6岁入本村私塾读书,1923年,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齐齐哈尔的黑龙江省立第一中学。次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他因参加反对张作霖在学校招兵的斗争被开除学籍,同年考入沈阳文华中学。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沈阳文化教育界举行集会声援上海工人运动,作为校学生会主席的张甲洲也领导文华中学学生游行示威,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因此再次被校方开除。这之后,张甲洲考入齐齐哈尔甲种工业学校,并当选为黑龙江省学生会会长,虽然之前两次被开除学籍,但他仍一如既往地坚持组织同学参加反日爱国运动,因此一度遭到逮捕,后来在老师和同学的声援和营救下被释放。出狱后,张甲洲南下求学,1927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在这座著名的高等学府里,张甲洲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爱国学生运动,很快成长为一名颇富演说天才的知识分子领袖。
193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中共北平市委组织各院校学生和工人代表举行庆祝集会,有50多人被军警逮捕。4月21日,张甲洲在北大讲堂召集学生开会商讨营救办法,结果也被捕入狱。在狱中,他结识了共产党员冯仲云,两人志同道合,在一起探讨了很多关于中国革命的问题,张甲洲思想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中国共产党有了较全面认识,也坚定了放弃学理科而以实业救国的理想信念。出狱后不久,张甲洲毅然从北京大学退学,1930年8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考入清华大学政治系,在当年134名录取学生中成绩排名第一。在清华大学,张甲洲当选为校学生会教育科长,并以“震亚”等笔名发表很多文章,针砭时弊。在此期间,他先后兼任中共北平西郊区委书记、北平市委宣传部长等职务。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张甲洲领导北平二十多所高校学生掀起了抗日爱国热潮,但很快被当局镇压,北平中共地下党组织也遭到破坏。张甲洲离开北平,辗转上海回到东北,向组织提出联络动员东北籍大学生回家乡组织抗日武装的建议,得到中共满洲省委的赞许。不久之后,张甲洲与夏尚志、张清林、张文藻、于天放、郑炳文等几名在北平的东北籍大学生回到家乡,在中共满洲省委的支持下在巴彦利用社会关系,联络民团、士绅、知识分子等筹建抗日武装。为了躲过日伪耳目,张甲洲以筹备自己婚事的名义秘密召集各方力量,于1932年5月16日,带着前来参加“婚礼”的200余人举行义勇军的誓师大会,成立东北第一支反日人民武装,从此,一个才华横溢的高等学子,为了国家民族毅然放弃了个人前途,投笔从戎,成为一名驰骋疆场的抗日将领。
队伍成立伊始遭遇了种种困难,为了壮大力量,张甲洲联络了当地的绿林武装“绿林好”共同抗日。中共满洲省委非常重视这支抗日武装,于6月末派军委书记赵尚志等人前来协助张甲洲工作。赵尚志来到队伍后,和张甲洲研究了目前面临的形势,决定加强领导,严明纪律,对部队进行了整编,建为“东北工农反日义勇军江北骑兵独立师”(亦称巴彦反日游击队),由张甲洲任师长,赵尚志任参谋长,下辖3个大队及模范队。1932年7月,为了壮大实力,张甲洲等率部西渡少陵河,到巴彦西部地区活动,7月16日,攻克龙泉镇,缴获百余支枪。张甲洲率部一面打击侵略者,一面不断开展抗日宣传,对各阶层群众晓以民族大义,获得很多武器弹药和人员的补充,工农反日义勇军逐渐在斗争中发展壮大起来。1932年10月,中共满洲省委派巡视员到巴彦反日义勇军,传达贯彻“北方会议”精神。根据指示,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江北独立师,并成立军事委员会,张甲洲为司令,赵尚志为第一政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