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山战役过程 中条山战役背景介绍
中条山战役过程概况
中条山战役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日本将战线分为四条即东线、西线、北线和东北线。东线日军大约有25000人,其中步兵、骑兵6000多人,炮弹不计其数,飞机、装甲车等以温县为起点,沿着黄河两岸进攻。在攻陷义庄后,强渡沁河。而在日军的猛烈攻击下,我军节节败退。西线日军作为主攻路线,以分散为作战策略,大炮为进攻的主要火力,对我军进行大面积扫荡。在经过了5天的激烈战斗,我军伤亡惨重,不得不放弃了唐王山的营地,退回到胡家峪。北线这条线路的日军主要想把我军分为两半,再一网打尽。
中条山战役旧照
日军派了30000多人,以中间为突破口,再以横岭关的位置向大道的西侧进行攻击。在日军的层层夹击下,我军黄河沿岸的线路都被阻断了,同时失去联系。东北线日军派兵10000多人,向着阳城至瑾封镇的路线进攻。在日军的攻击下,我军只能选择在突围中向西撤退。这是中条山战役过程中的第一阶段。
第二个阶段:日军完成了他们的第一阶段进攻后,马上加大火力对中国各个阵地进行扫荡式攻击。以西线来说,日军在黄河两岸进行来回扫荡,直到扫荡结束,我军损失了四千多人,我方主力军伤亡惨重、节节败退。兵败如山倒,纵然国军将士一心报国,却也无力回天,最终大部队只能撤离中条山,中条山战役也因此拉下帷幕。以上便是中条山战役过程。
中条山战役背景介绍
1941年五月上旬爆发中条山战役,此战日军与国军僵持了一个多月,最后国军因准备不充分而伤亡惨重。那么中条山战役背景是什么呢?
中条山战役旧照
中条山战役背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经过四年的持续征战,日本军队与中国军队僵持不下,而日本在华战线过长,他们迫切需要一场战争来一举击垮国军的中坚力量。可是日本在此之前对中国的进军政策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日本政府重新制定入侵政策,中条山战役便是其新策略的第一步。而另一方面日本纳粹盟友德国一举攻下波兰,又快速取得英法战场的胜利,这与日军在中国战场的拖延和僵持形成了鲜明对比。日军深知不能再与中国军队僵持,继而调查发现,国军最精锐的中央军的驻地便是中条山,便联合各个战线的陆军与空军,对中条山驻守的国军发动最高强度的进攻,这是中条山战役的国际背景。
除此之外国军与共军在战场的配置也不合理,导致中条山的环境极其复杂,在中条山的国军不仅孤立无援,而且处于险要的地势之中,军队的给养供给极其不便。这便给了日军进攻的机会。而在这些背景下,日军便改变进攻方案,将华北作为战争重心,在五月中旬之前召集大量的日本军队,想要一举击垮国民党中央军,随后便发动了中条山战役。以上便是中条山战役背景。
中条山战役伤亡人数统计
中条山战役日军与我军伤亡最终以1:12这种令人乍舌的比例结束。
唐淮源旧照
日军在战役中很好的依据中条山的地形部署了作战计划。将军队分散到三面,分别从东西北面三个方向一起进军。日军将主攻方向放在西线,势如破竹,国民党军的许多优秀将领均在此次战役中牺牲。中条山战役伤亡的数据根据日方统计,死亡的国民军人数有42000人,被俘的国民军则多达35000人。但日军方面的情况仅有673人死亡,2292人受伤。蒋介石在战败后感叹此战是中国抗战最大之耻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