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钰哲的故事

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的故事很多,他为中国发现了第一颗小行星并且没有把小行星命名为自己的名字,而是激动万分的将这颗小行星取名为“中华”。他要告诉全世界,这是由中国人发现的小行星,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能做到。

张钰哲图片

张钰哲图片

张钰哲在小的时候就躲在妈妈的怀抱中,好奇地仰望天空中的繁星。长大后的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进了美国叶凯夫天文台工作。其实刚开始的张钰哲并没有想过要从事天文学方面的工作,他想当工程师,渴望在中国在繁荣的时候能够为祖国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后来,自小喜欢画画的张钰哲想到学习工程学有可能会埋没自己的艺术天分,继而转为学建筑。虽然张钰哲的画画功底不错,但是他的建筑设计图,老师却不是很满意。而这个时候,他在同学那里读到了一本科普读物,书中呈现了关于日月星辰的种种描述。他不经意间被这样神奇的宇宙吸引住了。最终张钰哲将自己最后的治学方向定为天文学,他成功转进了芝加哥大学的天文系,随后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博士学位。

当他去叶凯夫天文台报到的时候,台长罗斯特带着他四处参观。令他惊讶的是台长双目失明但是对天文台的一切都了如指掌。张钰哲一边对台长表示钦佩一边一边暗自下决心一定要持之以恒。显然,后来的张钰哲的确用自己的实践告诉全世界他做到了。张钰哲的故事非常励志,他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品质都值得我们尊敬。

关于张钰哲评价怎么样

关于张钰哲评价,国内外天文学界的专家都对他竖然起敬。一九八六年,《人民日报》中对张钰哲做出这样的评价:他是一颗永不熄灭的星。国际天文学界为了纪念他,将哈佛大学天文台发现的一颗新星命名为“张钰哲星”。张钰哲从事的半个多世纪中,他为天文事业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他与自己的团队一起发现了四百多颗没有被记载过的新星,其中有八十一颗得到了国际行星中心的编号。

张钰哲一家照片

张钰哲一家照片

国人给张钰哲的评价不仅有对他能力的赞美,也被他的爱国之情深深折服。抗战胜利后,张钰哲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和伙伴一起将天文台迁到了南京。在出国访问过程中,张钰哲一边考察国外遥遥领先的天文仪器设备与科学技术,一边向西方介绍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状况。是张钰哲向全世界证明:外国人能做到的事情,中国人照样也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中国人也能做到!没错,张钰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以及研究成果告诉大家张钰哲了不起,中国人了不起!张钰哲对天文学的贡献赢得了外国人的称赞,这也证明了中国人的无限智慧。

新中国成立以后,张钰哲一直担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他在天文学探索的道路上从未停息。从他发现的“中华星”起一直到他病逝,他为中国和世界的天文学呕心沥血。张钰哲是一位热爱科普的天文学家,也是天文科普的引路人。

天文学家张钰哲的故事

天文学家张钰哲出生在福建的一个普通的家庭,他两岁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困,从小便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在夹缝中求生。也正是这样的环境磨练了他的意志。他勤奋好学,是校内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不管是哪一学期的考试,他总能拿到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一九一九年,他又以优秀的成绩考取了清华的留美预备班。

天文学家张钰哲

天文学家张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