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之战仍然是秦国和赵国之间进行的战争。它是长平之战的继续。这场战争,在战斗规模和激烈程度上,虽然都比不上长平之战,却是正确实行战略防御取得成功的一个典型战例。
邯郸之战秦国为什么没有赢?邯郸之战起因过程及结局

邯郸之战过程:

公元前258年,秦昭王因赵违约未割让六城给他,不听白起劝谏,派王陵进攻赵都邯郸,秦赵邯郸之战爆发。赵国上下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坚守城池。平原君赵胜以国忧为先,身先士卒,听从李谈的劝告,裁减府邸人员和开支,组织敢死队3000人与秦军殊死决战,秦军为之退却30里,大大鼓舞了士气。

秦军久攻不下,几易其帅;邯郸久陷重围,易子而食。战事日紧,赵王遂遣平原君求救于楚、魏。楚王应从,派春申君率军救赵。求得楚国帮助,平原君再求魏援助,魏信陵君通过魏王爱妾窃得魏王虎符,率10万大军前往邯郸救围。

魏信陵君率领的10万大军与楚国的援军汇合于邯郸,对秦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与此同时,邯郸的赵军也乘机反攻,秦军大败,邯郸解围。此战过后,赵国暂时渡过了亡国危险。

邯郸之战秦军失败、赵军保卫成功的原因分析:

秦国打败赵国后发现赵国还在搞合纵继续与秦国为敌,便准备发兵再次任用白起攻打赵国。但白起拒绝了此次任命,白起认为长平之战后,秦国没有能够乘胜灭赵,给了赵国喘息的时间,使赵国得以努力耕种以增加财富,抚养孤幼以增长人口,整顿甲兵以加强战力,修补城池以巩固防守。

赵国的情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果这个时候出兵攻赵,赵国必定要坚决抵抗,秦国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秦王仗着兵强马壮,没有听从白起的话,于公元前258年九月,派王陵为大将率兵二十万攻赵,之后兵力最高时达60万,赵、魏、楚联军也在60万左右。

起初秦军迅速地打到了赵国都城邯郸城下。赵国采取了持久防御的战略方针,避免和秦军进行决战,公元前258年底,秦王又派一个叫郑安平的将领,率领增援部队去加强攻势,但这时信陵君率领的魏军已经赶到邯郸城外。在信陵君的号令下,八万精锐的魏军向秦军展开猛攻,接着楚国的援兵也来到了。平原君在城中得知魏、楚援军到来的消息,便亲自率领赵军敢死队三千人杀出城来。

秦军由于长期作战,士兵都很疲劳,这回突然遭受到内外夹攻,哪里招架得住?在联军的猛打猛冲下,秦军被杀得落花流水,四处奔逃。秦将率领残部奔回汾城,秦王只得下令退兵。公元前257年1月,被围困了一年多的邯郸城终于解围了,邯郸也相应的结束了。

长平之战,赵国的国力受到很大的削弱,可是邯郸之战,赵国却取得了最后胜利,这是什么原因呢?首先在长平之战以后,赵国利用秦军杀害俘虏的残暴罪行,激励赵国军民上下一心,坚决抗秦,做到了同仇敌忾同时又成功地运用合纵政策,组成了抗秦的联合阵线。

在军事上,赵国采取了坚守待援的积极防御战略。这不但保存了自己,同时还争取了时间,因此各国援军一到,内外夹攻,就能够击败秦军,取得最后胜利。反过来看秦国。秦王在长平战胜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只看到秦赵两国兵力强弱的悬殊,没有充分估计到赵国军民坚决抗秦的威力。

秦国在政治、外交形势对秦国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坚持发动战争,使秦军长期停留在邯郸城下,既不能进又不能退,徒然消耗力量,士气受措,最后在赵、魏联军的内外夹击下,失败是可以想象的,但这场战争并没有给秦国带来多大的影响,主力部队依然健在,为以后秦国一统天下保存了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