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联军坚持艰苦卓绝的抗日游击战争

  “七·七”事变后,日本极为重视中国东北在其扩大侵华战争中的作用。

  一、命令关东军出动部队,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关东军立即于7月8日晨召开会议,判断“苏联因内部纠纷及干岔干事件[1937年6月30日,日本关东军在黑龙江干岔子南水道击沉苏军炮艇1艘,击伤1艘。]的教训,目前北方可望平安无事。因此,应乘此时机对冀察给予一击”。[(日)防卫厅防卫研修听战史部:《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朝云新闻社,1983年版,第153页。]

  同时,关东军司令官向参谋总长提出报告称:“鉴于华北局势,已令独立混成第1、第11旅主力及航空部队之一部做好立即出动之准备”。[(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部:《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朝云新闻社,1983年版,第153~154页。]

  当时,关东军序列如下:

  司令官: 植田谦吉上将

  参谋长: 东条英机中将

  第1师: 师长 河村恭辅中将

  第2师: 师长 冈村宁次中将

  第4师: 师长 松井命中将

  第12师: 师长 山田乙三中将

  独立混成第1旅:旅长 酒井镐次少将

  独立混成第11旅:旅长 铃木重康中将

  第1~第5独立守备队

  骑兵集团(骑兵第1旅,骑兵第4旅)

  骑兵第3旅

  关东军飞行集团[飞行集团,系飞行师的前身,1937~1942.4.15以前称飞行集团,以后称飞行师。]

  7月8日20时10分,关东军司令部发表声明称:“兹因暴戾之中国第29军挑衅,华北发生事端。对此,关东军正以极大的关心和坚定的决心,严重注视着事态的发展。”[〔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部:《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朝云新闻社,1983年版,第154页。]

  关东军司令部对其管区以外的事项,独断发此声明,尚无前例。关东军在发表声明的同时,先后派遣副参谋长今村均少将、情报科长宫永恭次上校、情报参谋田中隆吉中校飞往东京,要求面见中央当局陈述意见,敦促中央当机立断。日本驻朝鲜司令官小矾国昭中将也向参谋部报告说。“第20师之一部已做好随时出动的准备”,并建议日本当局利用这个时机“推行统治中国的宏图”。[(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部:《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朝云新闻社,1983年版,第154页。]

  日本政府和最高军事当局,为了充分发挥它所占领的中国东北这个巨大战略基地的作用,迅速占领华北及征服中国,于7月11日召开五相会议,决定“火速以关东军及朝鲜军准备好的部队(5个师,目前暂用3个师和18个飞行中队)迅速派往华北”,以加强中国驻屯军。经奏请天皇批准,18时35分由参谋总长向关东军司令官下达临参命第56号如下:

  关东军司令官将所属部队中的下列部队迅速派往华北:

  独立混成第1旅主力;

  独立混成第11旅主力;

  关东军飞行集团之一部(侦察、战斗、重轰炸机各2个中队)

  上述部队,自通过满华边境时起即归中国驻屯军司令官指挥。但飞行集团之一部则应立即归中国驻屯军司令官指挥。

  关东军司令官在作战初期,应对中国驻屯军提供兵站交通业务之援助”。[[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部:《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朝云新闻社,1983年版,第167页。]

  7月29日,日本又以关东军第:师之一部编成第2混成旅(旅长关龟治少将,8月1日以后为本多政材少将)。以关东军一部编成第15旅(旅长筱原诚一郎少将),以第3独立守备队编成堤支队(支队长堤不夹贵中校),派往华北,参加中国驻屯军对华北的战略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