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县抗日战争时期大事记
1937年
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芦沟桥事变,中国抗日战争开始。
7月8日,中共中央发布《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芦沟桥通电》,号召全国同胞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侵略。
7月23日,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派中共皖鄂特委书记何耀榜,与国民党鄂豫皖边区督办公署主任卫立煌的全权代表刘纲夫,在安徽省岳西县青天畈谈判,28日签订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协议,鄂东内战始告平息。
10月2日,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将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11月,英山县立中心小学全体师生自动组成“英山县立中心小学抗日救亡宣传队”,到全县各地宣传抗日,刷写“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坚决收复失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救亡图存”等标语,还演唱抗日歌曲、戏剧,鼓动抗日。并在全县收集铜铁,集中到县城并用竹排运送至汉阳兵工厂,制造抗日武器。
11月,武汉各学校因日军飞机轰炸武汉,提前放寒假。在武汉上学的英山籍40余名学生,相集船上,讨论抗日,决定成立“英山县旅汉返英学生抗日救亡农村工作团”。选李光宇为团长,余湛、汪逢杰为副团长。
团以下设歌咏队,由陈端负责;演剧组,由陈时建负责;美术组,由徐太素负责,宣传组,由余湛负责(兼);总务组,由汪逢杰负责(兼)。他们自备道具,深入农村宣传抗日。1938年正月在陶家河解散。
12月下旬,新四军军部在武汉组成,1938年1月6日迁往南昌。
1938年
3月1日,红二十八军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为司令员,东进抗日。
5月,中共湖北省临委派王枫以“农村合作社指导员”的公开身份,来英山恢复党的组织,开展抗日活动。
5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央关于徐州失守后华中工作的指示》,指出:华中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武装民众,准备与发动游击战争”。同时强调党的工作中心应转入农村。
6月,中共英山县工作委员会成立,郑重(陈钟万)任书记,王枫任组织委员,姜克东、傅新堂任委员。
6月,中共鄂东特委副书记方毅来黄冈领导工作,进一步确定整个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农村,组织群众,准备发动游击战争。
6月(端阳节),中共英山地下党组织发动进步青年,成立了“英山西河抗日游击队”,由进步青年程铁梅(北大学生)、沈兴兰为正副队长,地下党员林岩任文书,全队有70余人枪,后部分成员编入我党掌握的英山县抗日自卫大队。
7月,中共党员郑道瑛,以县民众教育馆的公开身份,在县城东蔡家铺办“英山县小学教师暑期讲习班”,进行抗日形势和统一战线教育。讲习班结束时,组成30多人的“师生抗日暑期宣传队”,分三个小分队,到东河、西河、南河宣传抗日。
8月7日,中共党员詹绪辉、黄再兴、欧阳杰和新四军某部左指导员等,在南河花屋沟麒麟庵召开统战会议。黄鼎文、段柱卿等28名豪绅,田国祥、段茂本、田水珍、王国成等基本群众及新四军便衣队员共70多人参加。会上,黄再兴等作了抗日形势及我党政策的报告,动员支援抗日,当场捐银币千余元。
8月9日上午10时许,日军飞机六架次轰炸扫射英山县城,投入炸弹、燃烧弹10余枚,烧毁房100余间,死42人,重伤5人,轻伤7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