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之战略反攻阶段
远征军大反攻
1943年3月,新38师的114团即先行开进野人山区,掩护中美部队修筑自印度列多到野人山区的中印公路。1943年10月下旬,雨季停止,在列多的新22师和新38师主力乘车到达胡康河谷边缘,驻印军缅北反攻战正式开始。1944年5月,由卫立煌将军指挥的中华民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发起滇西反攻,先后攻克日军坚固防守的松山、腾冲、龙陵,抢通中印公路。至1945年3月30日,远征军攻克乔梅,与英军胜利会师,中国远征军的作战任务至此胜利结束。远征军的大反攻为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反攻拉开了序幕,也是日军战败的关键转折点。
密支那战役
1943年10月下旬,远征军以孙立人的新三十八师、廖耀湘的新二十二师、以及美国的麦瑞尔突击队为主力,投入总兵力约3万余人,为争夺密支那与掩护修筑雷多公路与日本守军展开激战。1944年8月2日,中美联军攻占密支那,日军56步兵旅团长水上源藏少将于突围后自杀,该战役以中国攻下密支那作结束,此役共击毙日军3400人。中美联军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总伤亡6551人。
腾冲之战
在驻印军反攻初具成果之后,国内滇西的中国远征军反攻开始。1944年5月11日第20集团军于雨季强渡怒江,于6月底血战至腾冲附近。攻击腾冲城的远征军部队为霍揆彰率领的第二十集团军。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为空中支援部队。
在攻克了日军高黎贡山灰坡、唐习山、大塘子等处据点后,远征军用绝对优势兵力进攻日军据守的来凤山。来凤山日军兵力只有400人左右,但远征军屡攻不下,只能呼叫美军57架战机对山上日军火力碉堡进行轰炸后,再动用火焰喷射器进行扫灭。日军无力招架,残部退入腾冲城中,准备与远征军决死一战。
7月27日,远征军发动攻城战。美军战机在炸弹上绑上尖锐的钢条,以便炸弹能固定在城墙上爆炸。腾冲城墙被炸塌十几处,8月9日,远征军以城墙裂口为突破点,攻入城中,与日军展开惨烈白刃战,但伤亡惨重,只能暂时放弃城墙阵地,退回城外。此后几天远征军均在美军空中火力掩护下突袭城中,与日军巷战,双方各有伤亡。战至9月11日,日军弹尽粮绝,孤立无援,几乎全部战死。远征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收复腾冲,也是抗日战争以来国军收复的第一个有日军驻守的县城。
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国驻印军伤亡1.8万余人,歼灭日军4.8万余人;滇西中国远征军伤亡67403人,歼灭日军21057人。外援物资进入中国的输送线重新被打通,全面的战略反攻即将到来。豫湘桂会战
1944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形势恶化,兵力不足与运输船队遭美国猎杀使得战争物资紧缺:橡胶、钢铁被列为国家资源,禁止向民间出售;华北地区的资源生产遭到当地民兵与八路军连续不断的袭扰,绝大多数地区丧失了生产能力。为了取得东南亚地区的物资,必需打通中国的铁路线。此外,1943年,陈纳德领导的中美空军混合团奇袭了台湾新竹空军基地,重创日本空军。这也让日军意识到必须夺取中国南方和西南方的空军基地,解除空中危机。因而,日军于1944年4月至12月期间于中国河南、湖南和广西发动贯穿三地进行的大规模攻势,日军称呼其为“一号作战”,为有史以来日军动员规模最大的一次攻势作战,总计动员兵力41万,战车近800辆。
此时的国民政府却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蒋介石与美国参谋史迪威矛盾激化,在指挥和情报判断上错误不断。国统区内由于法币发行泛滥导致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持续了七年之久的全面抗战让国民政府也开始在经济、资源、兵源等问题上一筹莫展。在军事上,此时远征军的大反攻已经打响,国民政府为保障外援生命线,将大部分的美国援助物资、武器以及预备部队投入西南战局,在国内军力上有所不足。在日军主攻的河南和湖南,汤恩伯部和薛岳部准备不足、战力低下,是极大的隐患。
豫中会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