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一位参加南京保卫战的无名勇士

  1937年12月12日,南京中华门外一处阵地上,一位年轻的军官带领一个排的士兵,打退日军一次次进攻。

  日军一发发炮弹在战壕周围炸开。浓烟遮天蔽日。泥土、石块合着炮弹的呼啸声,四处乱蹦……

  他们已坚守了一天。他是一个优秀的指挥官,由于指挥得当,日军始终未能突破他防守的阵地。

  机枪手牺牲,这位军官抱起机枪向敌人扫射。日军进攻的间隙太短,枪管打红了,无法继续使用。他命令士兵搬来成箱手榴弹,左右开弓。

  最后,子弹、手榴弹都打光了。这位年轻的军官再次下令:“全体上刺刀,准备白刃战!”虽然一天没有吃饭,但他的声音仍然那么铿锵有力。

  没有人应答。他回首一看,战友们以各种战斗姿态倒在血泊中,鲜血染红了的土地诉说着壮士们对祖国的赤诚。

  “好样的,没有一个孬种!”这位年轻军官自语。

  突然,子弹带着尖锐的呼啸声连续不断地飞来,十几个日军端着刺刀涌了过来。

  年轻军官镇定自若,手提装上刺刀的步枪,一个“旱地拔葱”稳稳地落在鬼子们面前。

  敏捷的身手,魁梧的身材,坚毅的目光,把冲上阵地的日军吓得步步后退。稍停,又一齐涌了过来。

  “一群人对付一个人,不符合你们武士道精神,有本事,和我单挑。”一口流利的日语把鬼子们惊呆了,互相对视了一下,接受了年轻军官的建议。

  一个大个子日本兵,端着刺刀大步站了出来。这个鬼子一个突刺,迅雷不及掩耳,想一招制胜。这位年轻军官不躲不闪,巍然屹立。就在刺刀即将触及时,只见他身子突然一晃,日军刺刀刺空了。年轻军官抡起枪托“扑”地一声砸在这名日军的脑袋上,这名日军一头栽倒在地,即刻毙命。

  “八嘎!”又一名日军冲了过来,挥刀向他腰部刺去。他一闪身,步枪交左手,空出的右手一把抓住刺过来的枪杆,同时,左手高举步枪,刺刀狠狠地从背部砸人直透胸口,随后一脚将他踹离。

  这名年轻军官立杀两名日军,动作飞快,干净利落。很显然,单挑,这名年轻军官必然获胜。剩下的日军顾不得什么武士道精神了,交换了一下眼神后,端着刺刀叽里呱啦地一齐冲上来。

  这名年轻军官和十几名日军厮杀在一起。几个回合后,又有几个日军被他刺倒。年轻军官的身上也被狠狠轧了几下。他努力挺住,不想倒下。因为他的身后是祖国的首都,是孙中山先生的灵柩所在。

  又是一刀刺来,鲜血从他胸口喷涌而出。日军带着未定的惊魂匆匆离去。

  日军的刺刀没有刺中要害,不久,他苏醒了。周围没有人。他爬到不远处的难民棚附近,再也爬不动了。

  一个9岁的小男孩从难民棚里出来找东西吃时,发现了他,当时他身子底下是一摊汪着的血,显然是很久没有挪动了。

  小男孩一家原本住在南京城里,因为打仗,一家人和邻居一起搬到城外。小男孩赶紧回去告诉他父亲,他父亲和乡亲们一起把他抬到难民棚里。

  这名年轻军官苏醒了,然而因失血过多,脸色苍白。他断断续续简单地讲了战斗经过,由于身体虚弱,额头上出了一层细汗。小男孩的父亲示意他少讲话,并帮他洗了伤口,难民中的医生给他止血包扎。小男孩到河里挖藕,炕熟给他吃。

  稍稍休息后,这位军人坚持要离开。男孩的父亲和乡亲们不让他走。他说:“我们没有守住南京,已经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你们了。我在这里被日本兵搜到会连累你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