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广东文化业直接损失1248万 图书占八成(上)
国立中山大学抗战时期抗日先锋队的合影
(图片来自《巍巍中山——中山大学校史图集》。)
国立中山大学抗战时期抗日先锋队的合影
(图片来自《巍巍中山——中山大学校史图集》。)
1937年7月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广东是重灾区之一,除了重大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外,广东的文化亦遭受重创。日军大肆抢掠、烧毁广东的历史文化遗产、文化设施。据广东省抗战损失调研课题组的统计,抗战时期广东省文化业(包括图书、文物、古迹等)直接损失1248万国币元,其中图书损失占八成以上。
8年抗战中,为抢救文献,广东各高校均派出专人负责图书迁移,在战乱中努力留存这些脆弱而宝贵的文化财产。
日军轰炸,三高校35万册图书被毁
1937年8月开始,日军对广州进行了持续14个月的狂轰滥炸,教育机构是日军轰炸的主要目标之一,其中又以国立中山大学损失最惨重,大量藏书或被毁、或遗失。
据中山大学档案馆提供的资料,1937年到1938年,中山大学石牌校本部和文明路校区被日军飞机多次轰炸。1938年10月,中大在广州沦陷前夕仓促迁校,先后定址云南澄江和广东坪石。原校址石牌校园一度沦为日军的司令部,近20万册来不及转移的图书落入敌手,坪石校区沦陷后又损失大量图书。
“战前中大图书馆的规模位居全国第二,大约有37万册图书,抗战中损失了一大半。”现任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的程焕文告诉记者,整个抗战期间,中大图书馆损失图书杂志共计超过26万册。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编制的《抗战以来公私立专科以上学校财产损失统计表》,中山大学财产损失数额居全国各公私立大学之首。
据战后统计,除中山大学以外,岭南大学图书馆战前藏书16万册,战时损失近5万册,广州大学图书馆则损失藏书4万册,三所高校共有35万册图书毁于一旦。
组织抢运,199箱贵重藏书转移香港
战火绵延的岁月里,无数人奔走逃难,物资极度短缺,就在这样艰难的时刻,仍有一批人不顾个人安危,以抢救珍贵的文化财产。回忆往事,程焕文深深地叹了口气,“这世界上有人以书为生命,中大图书馆的老馆长杜定友就是这么一个人。”
程焕文说,虽然损失巨大,中大图书馆在抗战中仍有相当数量的文献得以保存,与时任图书馆主任的杜定友等人的舍命保护密不可分:战前积极组织转存抢运图书,战中主动征集文献服务读者,战后奋力追讨失散文献,守职护书,鞠躬尽瘁。
1937年9月,在中大遭受了第二次轰炸后,文献转移已迫在眉睫。杜定友带领全馆职员,将图书馆藏书迁移至新建工程馆地下室,以避日机轰炸。1938年1月,杜定友将图书馆的2万余册古籍善本和地方志、3万余件碑帖拓片、医学珍贵图书杂志等贵重藏书装成199箱,从广州转移到香港九龙仓寄存。
程焕文告诉记者,九龙仓是码头货仓,最初这批藏书本应由九龙仓附近的某图书馆看管,但由于兵荒马乱,藏书没能送到图书馆,只好暂放九龙仓之中,谁料这一放就是近十年。
贵重藏书转存至香港后,杜定友曾给弟弟写过一封信,信中称“现馆中贵重图书,已装箱移存安全地点。他日能保存于万一,以留国粹,则幸甚矣!”谁也不曾料到,这只是杜定友抢运图书的开始。
中大西迁,警报声中拆桌做箱运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