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决策内幕
1962年9月中旬,中印边界局势日益紧张。前沿哨所的报告电报越过层层上级,直接发到总参值班室,副总参谋长杨成武接报后,往往只过几分钟就向毛泽东汇报。
弹指一挥间,1962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已经过去了50多年。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由于中国方面长期争取同印度恢复和维持友好关系,对那一仗采取低调处理,在公开媒体上很少谈及,社会上许多人不大了解此事,且对一些决策很不理解。
20多年前,笔者曾向在反击战期间任副总参谋长的杨成武上将、具体负责筹划的总参作战部副部长雷英夫少将、周恩来的军事秘书周家鼎和对印反击作战前线指挥部政委阴法唐等亲历者,详细询问过那场反击战的决策始末。后来,又看过相关的历史记录,并同当年曾参战的印度退休将军有过会谈交流。如今,不少前辈已经作古,他们当年的业绩却不应湮灭在历史记录之外。
另外,回顾当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做出决策的过程,今天的人们仍然可以看出其中所体现的非凡的胆略和魄力、所坚持的自卫原则以及努力以和平方式解决边界问题的原则,这对理解当前的中国对外政策,仍然有参考价值。
设立“隔离带”的建议遭拒
笔者同当年在毛泽东、周恩来身边参与过对印反击作战研究和决策的前辈们谈起此战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慨,那就是中国方面原来真是不想打这一仗。在反击前夕的1962年9月中旬,毛泽东同周围的人谈话时也说,想了10天10夜,总想不通尼赫鲁(注:即当时的印度总理)为什么要来搞我们?
当时中国的战略重点在东部而不在西部,主要是应对美国及其支持的台湾当局的威胁,本不想树敌于印度。毛泽东亲笔修改中国大使致印度外交部的信,也说明了这一点。但印度不满足于在中印边界东段享受英国殖民当局划下“麦克马洪线”而留下的侵略成果,还要在西段再挖一块,入侵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才逼得中国不能不出手。
中印两国之间的边界,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划定过。两国长期以难以逾越的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为大致的分界,形成了传统的习惯界线。
英国统治印度时,曾两次派兵入侵西藏并留下驻军,1914年在中印边界东段又秘密划定过一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二次大战期间还派兵占领了该线以南的大片土地。1947年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在西藏的特权和侵略成果。
至于中印边界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历来是从新疆入藏的重要通道,由中国管辖,有3万平方公里。新疆军区部队于1951年入藏时,便进驻这里。印方从1954年起却对此地提出领土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领导人从战略全局着眼,在上世纪50年代一直把印度视为和平中立的力量来争取,对边界争端主张以互谅互让来解决。印度总理尼赫鲁只在1954年来华访问过一次,中国总理周恩来却在1954年至1960年间四次访印,由此也可见中方的诚意。
1959年以前,两国的主要争端不是边界问题,而是西藏问题。当时印方对中国实行的是两面政策:一方面公开发展对华关系,一方面却又秘密支持西藏分裂主义分子的活动。
1959年春,西藏叛乱全面发生,印度领导人表示“同情”,并以高规格接纳出逃的达赖。解放军追击向印度逃窜的叛乱武装时,接近“麦克马洪线”,在线北的朗久地区同接应叛匪出逃的印军发生了第一次武装冲突。接着,印方武装人员入侵新疆的空喀山口,向中国边防人员开枪,挑起了流血事件。印度政府利用西藏问题和边界冲突,在国内掀起反华浪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