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宋濂传译文

宋濂传是描述宋濂一生的一篇文章,宋濂字景濂,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曾经被朱元璋誉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画像

宋濂画像

宋濂小的时候身体弱,家境贫寒,但是宋濂非常好学,号称“神童”。元朝末期的时候宋濂向朝廷辞命,修道著书。明初的时候受到朱元璋的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专门负责给太子将经。

洪武十年的时候宋濂选择告老还乡,但是因为孙子宋慎的命案被流放到茂州,在途中去世,明武宗的时候追谥他为宋文宪。

宋濂和刘基都是因为散文创作闻名于世的,被称为一代之宗,他的散文质朴简洁,或者雍容典雅。宋濂推崇台阁文学,他的台阁体成为后人文学创作的典范,他的作品被收录在《宋学士文集中》。

宋濂对于佛教、道教都有研究,宋濂认为,天下的有道德的人,都是因为他们能识心,能明心,宋濂曾谈到要格物致知,但是没有说明具体方法和怎么实现,所以说宋濂的思想有朱学、陆学的影子,还有部分收到佛学的影响。

在文学著作上,宋濂强调辞达,注意通变,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而且又很高的艺术功底,为后世很多人树立了典范。

明朝建国后,朝廷的很多礼乐制度,都是宋濂制定的,宋濂因为官位很高,有正赶上明朝初年的开国盛世,他的文风醇厚飘逸,文中较多的篇幅是歌颂封建统治。另外宋濂因为受到佛教、道教的思想,作品中也会时不时流露出消沉、悲伤的情绪。

宋濂传讲了什么

《宋濂传》从多个方面将宋濂的童年生活,官场生活和与辅佐太祖朱元璋的的一系列从政生涯做了介绍。

宋濂传

宋濂传

文中介绍宋濂因为文学方面的造诣较高,被朱元璋赏识,并被朱元璋招为顾问,在处理国家大事的时候,朱元璋也时常问问宋濂的想法。在治国平天下方面宋濂也常常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指出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心不能统一,纵使有万贯金银,仍旧无济于事,人民不会感激皇帝,只有从民心考虑,才能真正巩固国家政权,避免小范围暴乱,安定民心。

随后的几年,宋濂被任命为翰林学士院士,从事书籍整理工作,和教授太子学习,由于拥有丰富的学识,宋濂教起书来也是游刃有余,太子的言行,宋濂都用礼的道理来劝说太子,让太子不被小人的谄媚之词蒙蔽了双眼,太子明白老师的好,对宋濂的建议虚心接受,称宋濂为师父。宋濂升官至侍讲学士后,专心负责起草诰文,成为皇帝的传话筒,因为宋濂自身廉洁,一心报效国家,所以明皇帝出示的诰文均经过宋濂之手,提高了办事效率和决策的果断性,更是增加了民众的信服度,整个大明王朝一派其乐融融。宋濂在爵位,功劳上或许比不过其他明朝功臣,但在礼乐制作上,绝对是最有说话权的一位,宋濂七十二岁的时候被下葬在莲花山下,后来明宪宗追封谥号文宪给宋濂,以表彰和纪念这位帮助明朝学术界做了杰出贡献的忠臣。

宋濂不隐真情译文

诚实守信这是传统美德,宋濂更是将这一优秀品质发挥在官场上,都说官场如战场,很多人不敢诚信,有一种身在官场身不由己的悲壮感,也许是因为官场出处是陷阱,处处是阴谋,稍一不留神,就会被弄得身败名裂,甚至惹来杀身之祸,试问那个人想因为说错一句话就乌纱不保,严重的可能还会掉了脑袋。所以,说话圆润,似乎成为了官员们一种相处的固有方式,每个人只要不得罪人,只要凡事逢源,就算拐弯抹角,就算词不达意,也没什么似乎大家心中都懂似的。

宋濂图片

宋濂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