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第三次反围剿作战战略布局
从1930年10月到1931年5月,蒋介石先后调集湘、鄂、赣、闽、粤数省地方部队及中央军一部共30万人,对赣西南、闽西苏区(后改称中央苏区)发动了两次大规模“围剿”。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运用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诱敌深入,避实击虚,奔袭埋伏,勇猛追击,将国民党军打得狼狈不堪,先后歼敌4万余人,缴枪3万余支,漂亮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一、第二次“围剿”。然而蒋介石不肯罢休,于第二次“围剿”失败之际便开始调兵遣将,准备对赣闽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
1931年6月时的蒋介石,身兼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院长、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等职务,集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于一身,达到了其自黄埔军校起家后的政治顶点。不过,此时国内尚有各省军阀实力派割据一方,如两广军阀等还时刻进窥中央;外则有日本、苏俄等强权凌摄,严重威胁国家主权,都是不好对付的力量,蒋介石仍不敢有丝毫大意。更令他烦恼的是,就在国内军阀连绵混战之际,共产党的武装力量乘机崛起,已在全国建立了六大块苏区。其中,以朱毛红军纵横驰骋的赣闽苏区之威胁为最大,直接妨碍中央控制湖南和统一两广的战略通道,是为腹心大患。因此,蒋介石决心暂时以政治手段对南北军阀实行妥协,集中兵力先消灭赣闽苏区的朱毛红军。就在第二次“围剿”于1931年5月底失败之后,蒋介石即迅速调集兵力,不给朱毛红军以喘息时间,又对赣闽苏区开始实施第三次“围剿”。
对于前两次“围剿”的失利,蒋介石并没有太放在心上。首先是前两次“围剿”没有统一的指挥,导致各路军队你进我不进,你打我不打,才被红军各个击破;其次是前两次“围剿”没有蒋介石的嫡系中央军参加,在战斗力上没有保障,打败了也不奇怪。据此,蒋介石对于第三次“围剿”高度重视,亲自挂帅,带着德、日、英等国的军事顾问到南昌开会研究,进行部署。其后蒋介石组建南昌行营,自任“围剿”军总司令,以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为前敌总司令,统一指挥对赣闽苏区的“围剿”行动。
为了保证这次“围剿”必胜,蒋介石调遣了中央军5个嫡系师到江西,即陈诚第14师、罗卓英第11师、赵观涛第6 师、蒋鼎文第9 师、卫立煌第10师,计10万人,都是经过数年内战锻炼能征善战的部队。再加上前两次“围剿”失败后糜集在赣闽苏区周围的各路人马,总兵力达到23个师又3个旅,共30万人。蒋介石决心以赣南为主战场,集中兵力消灭朱毛红军主力,因此将“围剿”军集中分为左右两翼配置。在战术上,吸取了前两次“围剿”时采取“并进长追”、“步步为营”而失败的教训,改为“厚集兵力,分路围剿”、“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方针,变一个师单进一路为两、三个师为一路,互相策应,以“进击”和“驻剿”相结合,边寻求红军主力决战,边以烧、杀、抢等手段破坏苏区,使红军失去生存基础。其具体部署如下:
左翼集团军以何应钦任总司令,辖第一、第二路进击军和第三、第四军团共7个师。其中第一路进击军为第6师(师长赵观涛),由赵观涛任总指挥;第二路进击军为第11师(师长罗卓英)、第14师(师长陈诚兼),由陈诚任总指挥;第三军团总指挥为朱绍良,辖第5师(代师长周浑元)、第8师(师长毛炳文)、第24师(师长许克祥);第四军团总指挥为蒋鼎文,辖第9师(师长蒋鼎文兼)。可以看出,蒋介石的中央军嫡系部队大部分在左翼集团军,显然这一路是“围剿”军主力。该路人马的任务是以南城为中心,向广昌、石城、宁都进击,寻求与朱毛红军主力决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