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战役竟让打仗拼命的叶志超成逃将 甲午战争中国陆军海军出了什么问题
平壤战役叶志超 太平天国时期,叶志超因为打仗拼命还曾被称为“叶大呆子”,而就是这样一位猛将,在平壤战役中竟然望风而逃,最后被斩首。一场战争的失败绝对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位将领的避战逃亡,那么,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的陆军和海军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
《清史稿》在提到叶志超时这样写道:“迳定州,亦弃不守,趋五百馀里,渡鸭绿江,入边始止焉。”他狼狈逃跑的形象,甚至被写入了中学历史课本。叶志超成为怯懦的清朝将领的代名词。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望风而逃的叶志超,早年在与太平天国和捻军作战时,曾因打仗拼命而得了一个“叶大呆子”的诨号。
是什么使战场上的“叶大呆子”,变成了贪生怕死的败军之将?栾述善在《楚囚逸史》中提到,15日黄昏,叶志超在众将官参加的军事会议上说:“北门之咽喉(牡丹台、玄武门)既失,子药又不齐全,转运不通,军心惊惧,设敌军连夜攻打,何以防御?不如暂弃平壤,增彼骄心,养我精锐,再图大举,一气成功。”
“增彼骄心”云云当然是无稽之谈,但“子药不齐”的确是当时清军面临的重要问题。栾述善回忆,当叶志超提出撤退的主张后,在场众将无一人反对。虽然,后世也有学者拿出许多数据,证明“子药不齐”乃是托词,日军同样面临缺乏给养的问题,但是将甲午陆战一溃千里的原因归结于个别将领的临场怯懦、贪生怕死,似乎也失之于简单。现代战争乃是从体制,到后勤,从指挥,到军士执行力的一个系统工程。哪一环跟不上趟,都会在战场上一败涂地。
“万国枪械展”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总结中国军队一败涂地的原因时认为:“行军制胜,海战惟恃船炮,陆战惟恃枪炮,稍有优拙,则利钝悬殊。倭人于近十年来……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敢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绌。”
甲午的失败是由于枪械不如人吗?后世许多学者表示质疑。事实上,自从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中见识了洋枪队的威力,清政府的维新派就一直致力于引进先进的洋枪洋炮。
甲午开战前夕,清政府对外采购的武器数量非常庞大。湖广总督张之洞,先后从海外购买各种新式快枪9250支、火炮30尊、子弹700万颗、炮弹14400颗。两江总督刘坤一购置枪支15000支、子弹280万颗。北洋大臣李鸿章购买的武器就更多了。1894年10月,他奏报已“先后订购西洋各项快炮五十六尊、各项快枪二万八千三百二十余支、大小各项枪炮子弹一千五百二十余万颗”。12月,他又委托驻德、美、英各国公使代购毛瑟、哈乞开斯、马梯尼等快枪23300支,子弹622万颗,以及小炮若干尊。相比之下,当时日本军队使用的则是相对落后的国产村田枪。
然而,先进的洋枪洋炮并没有为清军带来胜利,反而节节败退,还不时出现“子药不足”的现象。历史学者陈悦认为,这一现象不是因为清军枪炮买得少,而是因为清军枪炮买得太杂了。
据陈悦统计,仅以淮军为例,在甲午战场上使用过的步枪型号就有将近20种。清兵手中的枪械如同万国博览会。有的是毛瑟枪,有的是雷明顿步枪,甚至还有用美国西部牛仔最爱用的左轮手枪的。这些枪的口径不同,有的7毫米,有的11毫米。有时候后方补给的子弹跟士兵手中的枪口径不一,根本装不进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