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根奎:英烈头颅今何在
从私塾先生到革命战士
钱亦青,原名钱桂薪,号亦青,1918年出生于苏中平原的朱垛村。从小他就跟当乡村私塾先生的父亲钱从莲先生读书。十几岁时,他已经熟读诗书,会写一手好文章。
1934年夏,从莲先生病故。钱亦青顶替父亲,由学生变成了乡村私塾的先生。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抗日的浪潮从城市波及到乡村。教书之余,钱亦青带几名年龄大点的学生参加了共产党组织的读书会。钱亦青和他的学生们很快接受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正在这时,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了。泰州成立了抗日干部训练班,下面各乡、区选送一批有文化的年轻人去受训。钱亦青被选送进了这个训练班,穿上了军装。之后,他回到了乡下,组建了乡抗日自卫队,自任队长,成为一名军事指挥员,走上了共产党所领导的武装抗日的革命道路,不久就参加了共产党。
入党后,钱亦青担任了钱庄乡党支部第一任书记兼乡农会主任。此后,他先后担任过雅周区、曲南区、城西区、大伦区、姜南区、海南区等区的区委书记,以及泰县县委委员、县民运部长、县社会部长、县公安局长、县参议员等职务。
钱亦青虽然先后担任过这么多大小不同的职务,但他所做的实际工作,大多是当时革命最需要最繁杂的群众工作、基础工作。他几乎走遍了苏中平原上的大小乡镇,有针对性地宣传党的抗日方针政策,动员群众参军参战,搜集情报,做好粮草保障后勤工作。他还曾亲自率领区乡武装护送上级领导人员安全通过封锁线,率领区武工队,游击队深入敌伪心腹地区抓敌特,除奸,反霸。
钱亦青的家庭本来就贫寒,全家老小四代同堂,有十几口人,连温饱也难以维持。参加革命后,虽然手中有点权力,掌握一定的钱财物资,但他从未给家人谋一点好处。他自己没有薪金,连身上穿的衣服也是两个嫂子织布缝制的。更为可贵的是,这个并不富裕的大家庭却成了他和革命同志的歇脚点和接待站。
钱亦青有个二姑妈,因家里穷想把小儿子送到钱亦青所在的区公所谋个差使。钱亦青便安排这个表弟到区队当战士。表弟说:“我想留在你身边工作,我们互相好有个照顾。”钱亦青说:“我身边工作已有人,你来了就留下,把别人调开不好。”表弟觉得表哥说得对。直到钱亦青牺牲,表弟一直在部队当战士。
抗战胜利后,我泰县县委县政府机关进驻姜堰,钱亦青出任县公安局长。他大哥听到传闻说钱亦青进城后,严惩了一批汉奸恶霸,社会上反响很强烈。这引起了大哥的忧虑,于是他带了几只玉米面大饼,去姜堰一探虚实。大哥到了姜堰县公安局,找到了钱亦青后对他说:“抗战胜利了,你还忙什么?”钱亦青回答:“抗战是胜利了,但革命还没有到头。现在的形势很复杂,不但歇不下来,而且工作更忙更紧张。”大哥叹口气说:“你不要太积极,得罪人多了不好。你也读过《三国》,华容道上,关老爷还放走了曹操呢!再说共产党还没有得天下,你总要为自己想想吧!”钱亦青说:“我是共产党员,总不能先想自己呀!”大哥说:“要革命我不反对,但你总不能先把自己的命革掉呀!”钱亦青笑笑说:“只要我这条命还在,总要革下去——如果有一天我的命真被革掉了,那我就算革命到头,成功了!”
掩护战友惨遭敌人杀害
1946年夏,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公然挑起内战,向共产党所领导的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在取得“七战七捷”的巨大胜利后,为了照顾全局,苏中地区的主力部队全部北撤。国民党反动派与地主还乡团很快卷土重来。其时,我泰县县委、县政府机关不得不撤出姜堰。钱亦青则被派回海南区担任区委书记。海南区地处海安与如皋的交界处,周边反动势力比较强大,气焰嚣张,斗争形势对我不利。根据上级指示,部分干部转移到大河以北“打埋伏”,钱亦青率领小股武装在原地坚持斗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