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的影响
对战局的影响
淞沪会战原先蒋中正打算速战速决,并将日军的注意力从华北转移到华中,为了达到这目的他将手中受过德国顾问训练最精税的部队全数送上前线。不过由于速战速决的目标失败,导致更多兵力加码投入战场与具有军舰支援且补给源源不绝的日军进行绞肉战,总计国民政府在这场战争除了中央军外,先后各派系部队共78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7团、财政部税警总团、宪兵1个团、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3队海军舰队,兵力总数75万人以上。这些精锐部队在战斗中损失了三分之二以上,使蒋中正的实力大为削弱。
此外,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指出:“当时我军参战约五十余师,战斗兵员在七十万左右。约全国兵力的百分之六十. 当时淞沪战场离苏嘉铁路第一道国防线尚有百余华里。投入战场人数既多,然而上海是十里洋场,四面平旷,无险可守,日军陆海空三军的火力可尽量发挥,我军等于陷入一座大熔铁炉,任其焦炼。敌方炮火之猛,猛到我炮兵白日无法发炮,而夜间又无法寻找目标,只是盲目轰击。所以淞沪之战,简直是以我们的血肉之躯来填入敌人的火海。每小时的死伤辄以千计,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族抵御外来的历史上,鲜有前例。……是我国抗战八年,牺牲最大,战斗最惨的一役。”蒋中正知道国军只有极小的机会获胜,上海将会失去。冯玉祥说:“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3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5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
1937年11月13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发表自上海撤退之声明:“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除了军队的耗损以外,淞沪会战后期毫无章法的总撤退使整个战线完全溃散,并让日军得以长趋直入,间接导致了南京保卫战提早开战。
以军事面来说,国民政府不但战败以外还让其军事实力大幅受创,使得多年建军付诸流水;但在政治面上却是成功的,淞沪会战将中日冲突成功的台面化宣传到国际媒体。也让世界清楚中华民国政府对日本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而战争导致的国外资产损失与日军的战争暴行有效的降低国外舆论对于日本的好感,也间接影响日后英美对中国战场的支持。
最后,日军原先希望借由有限度冲突取得在华利益的作法,在淞沪一战后开始无法收拾。淞沪会战的时间长达三个月,最终也只能在伤亡惨重下勉强夺得胜利,而国民政府在此战以后毫无对日本妥协的态度使日军无法对回收战争成本,在一无所得下日军必须增兵以在这场战争获得利益,这种恶性循环最终使日本国力逐步拖入崩溃边缘,并引发更大规模的战争。
对中国政治的长期影响
蒋中正在淞沪会战几乎投入所有的精锐部队,最后除了惨重伤亡之外战争还输的一败涂地,但日本当时尚未做好侵略中国的准备,因此无法有效的趁胜扩张,否则淞沪的战败后果将不堪设想。在这之后,中央政府的兵力与各地军阀的差距缩小,这时中国共产党、各地军阀都各据一方,拥兵自重。日后长江中下游的各省的丧失,使得国府吃紧的财政更加雪上加霜,不得不与各地军阀争夺税赋资源,造成抗战中的内战。淞沪会战后大量的游勇散兵,国民政府无力加以收编,因此成为各地土匪游击队造成后方百姓的困扰,或者被中国共产党加以吸收,使得八路军与新四军的实力急速强化,到1940年7月7日时八路军、新四军已发展到五十万人。蒋介石知道“攘外必先安内”,但还是没法改变历史。但由于中央军的惨重牺牲,奠定了蒋介石作为中国抗战军事统帅的地位和形象。也让抗战时各地军阀大多听令重庆政府的命令,如果没有淞沪抗战,各地军阀依旧无法统一指挥,蒋介石也无法处决临阵脱逃、失守山东的韩复渠。
对上海城市发展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