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志愿航空队轰炸机部队在中国(1937
在飞行员极不熟悉航线的情况下,苏联空军仍不断派出轰炸机编队。苏联空军司令 Ya.I.Alksnis 不断催促,他几乎每天都用加密电报“轰炸”阿拉木图,10 月 13 日:“为了不浪费时间,立即派出第一梯队 SB,特别指令 10 架……”;10 月 14 日:“第一梯队的延迟起飞是让人难以理解和难以忍受的!”……诸如此类电报不停,直到编队出发。
第一批 SB 轰炸机在 N.G.Kidalinskii 和 M.G.Machin 的指挥下于 1937 年 10 月中旬飞向中国,机群分为 I.Kozlov 和 P.Murav’yov 编队批次,和一个单飞的 N.Litvinov 机组共 21 架轰炸机,只留下了担任战斗机编队领队的飞机(苏制战斗机没有完善的导航设备,只能由轰炸机引导飞往中国)。所有飞机的炮手位塞满了零部件和弹药,炸弹舱也载弹 600 公斤,当然是未装引信的。10 月 20 日首批 7 架 SB 安全降落乌鲁木齐,其中一架着陆时轮胎破裂被留在机场更换轮胎。从乌鲁木齐起飞时,Zakharov 的飞机又出现故障,其余五架飞到肃州。10 月 24 日第一架 SB 到达兰州,到 26 日兰州已经接收 9 架飞机。编队每天向莫斯科报到飞机的最新位置,此次飞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
已涂上中国空军标志的 SB-2 机队
尽管当时苏日不时有边境冲突,但两国还保持着正常的外交关系,进入中国境内的部队必须要保持相当的低调。能进入中国参战的人员都是苏军中的精英,经过了慎重的甄选和补充训练,为了掩盖部队中政委的身份,都给他们冠以各色头衔,如党委书记 Rytov 就是“首席领航员”。开党组织会议时要中国人保密,任何局外人闯入,会议就会马上变成“技术性讨论”。所有人员身份都保密,甚至在莫斯科都有命令不准许市民谈论此事,但这也无法改变苏联人与中国人之间很大的人种外貌差别。同时日本人在中国的情报网络运作很有效,而且 SB,I-15,I-16 等苏制飞机并不是什么保密的型号,在莫斯科军事游行和米兰及巴黎国际航空博览会中早就抛头露面过,两国对此只是心照不宣。虽然如此,飞机渡运中国时还是去掉了任何国家标记。
10 月 30 日的情况是:在阿拉木图仍有 8 架 SB,乌鲁木齐市两架(其中 1 架损坏),九架在兰州市,两架在肃州,两架在昂兴州(一机为 I-16 战斗机编队引导机),此外八架刚飞离出乌鲁木齐,总共 31 架。10 月 22 日 6 架 TB-3 重型轰炸机从阿拉木图起飞。这些飞机已被苏军用了大约一年,其中四架来自前面提到的第 23 航空旅,两架从罗斯托夫飞来。与苏联飞行员操作的 SB 不同,这些 TB-3 将移交给中国,苏联飞行员仅参加运送和作教练。从阿拉木图起飞的 TB-3 每架弹舱内挂载了十枚 FAB-1000 炸弹,机翼下两枚 FAB-500 炸弹或四枚 FAB-250 炸弹,此外每架飞机还装了两个基数的机枪弹药。
SB-2
10 月 27 日 TB 降落乌鲁木齐,然后于 10 月 31 日顺利飞到兰州。到 11 月 6 日,已有 27 架SB,57 架 I-16,6 架 TB-3 和 4 架 UTI-4(I-16 训练型)从阿拉木图飞往中国。经过十天的转场,22 架 SB,35 架 I-16,4 架 UTI-4,6 架 TB-3 飞抵兰州。接下来是波雷宁指挥的第二个苏联轰炸机机群(31 架 SB 飞机),编队安全到达乌鲁木齐,但在此地遇到严重的沙尘暴。在沙尘暴肆虐的 15 天里,飞机用绳索固定在机场的地下桩上,受到轻微损坏并无大碍。至此在中国领土上已经有 58 架先进的 SB 轰炸机。
TB-3 重轰
UTI-4
I-16 Type 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