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琼日军为掠夺资源兴建八所港,残酷迫害致死3万多人

  劳工泣血八所港

  “日本人很凶,常拿木棍噼里啪啦打床铺催工人上工……”当年的老劳工林福回忆说。

  林福是日军侵琼时兴建八所港和石八铁路的3万多名劳工中的幸存者之一,更多的劳工则没有那么幸运,他们没有留下名字,甚至连尸骨都找不到。

  1940年10月,侵琼日军为了掠夺石碌铁矿以及海南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始兴建八所港。建港劳工主要来自沦陷区的上海、广州、香港和海南各市县。这些劳工遭遇日军的残酷迫害,绝大多数累死、病死、饿死、冻死、杀死,死后被日军埋在八所港旁的荒滩上,人称“万人坑”。

  记者日前来到八所死难劳工遗址看到,遗址如今被八所城区中心排水沟分为东边遗址和西边遗址。西边遗址上,是东方市气象局办公楼、一些民居以及正在建设的东方边贸城。东边遗址,两间破败的劳工监狱并排立在黄沙土上,空空的窗洞和门洞无言诉说着70多年前那段血泪史。

  “1980年代以前这片沙滩还经常看到人骨。”东方市文史专家郑瑶新告诉记者,1984年秋,有关部门曾雇佣两位老人将遗址内地表上散布的劳工尸骨收起来,整整装了8个大麻袋。

  八所死难劳工遗址,又称八所港“万人坑”遗址,位于八所港东南方约1公里的海滨沙滩上。西边遗址原来有日军建造的两间劳工监狱和东方市1994年建造的日军侵琼八所死难劳工纪念碑。为了配合东方边贸城项目建设,东方市政府经省文体厅同意,2012年拆除了纪念碑,2013年斥资240多万元将两间劳工监狱整体往东平移500米,搬到东边遗址。

  东方市文体局局长符巍介绍,东方市政府已经拨付800多万元将东边遗址的62.4亩文物保护用地全部征收,计划在此建设罹难劳工纪念园,在纪念园之中建纪念碑和纪念馆,使其成为侵华日军侵琼罪行的最好见证,同时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基地,对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警示国人勿忘国耻。

  3万多人葬身“万人坑”

  郑瑶新说,1990年代,东方市还有6名劳工幸存者,昌江石碌则有30多名。1995年6月至1996年4月,他曾多次前往石碌,寻访当年的幸存老劳工,并且做了笔录,这些人当时已经七八十岁。

  今天,老劳工们大多数已经谢世,所幸文史工作者留下了笔录。

  “一次我们组浇铸矿道,连轴转,连续干了三天三夜,我亲眼看到很多劳工就是这样累死的。”老劳工何根曾回忆说。

  “经常早上起来吃两三个红薯就去上工,人没力气干活,工头就说偷懒,经常被打。”老劳工卢细如回忆说,劳工们经常吃不饱,根本无力干活。

  “我们104个人,头一个月就死去40多人,不到半年就剩30余人,主要是痢疾、头肿大死掉。”1996年,75岁的老劳工,台湾大甲郡人白川回忆,当时许多劳工水土不服,加上工作严重超负荷,卫生医疗条件极差,劳工们成批染上霍乱、天花、痢疾等流行性传染病死去。

  “每天从医院抬出去的尸体几十具,多时一百多,埋满沙坑后,又在原来的地方挖开再埋。”老劳工赵彦博回忆,日本人起初将因传染病死去的劳工焚烧,后来烧不过来,就拉入“万人坑”内埋掉。

  据幸存劳工回忆,日本人、工头把屠杀劳工当儿戏,残杀劳工有所谓的十大刑法:水电交错、吊飞机、折骨、割筋、叫狼狗咬、滚水浴、当活靶练刺刀、鞭棒打、半截活埋、砍头。大批劳工惨遭屠杀。

  郑瑶新介绍,从1939年末第一批400多名青岛劳工到达,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日军共投入2万多名劳工和东南亚战场上俘虏来的英国、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战俘,在日军及汉奸的皮鞭、棍棒下,用血肉之躯建起了八所港,这些人大多数葬身八所港。工程结束时,只剩劳工1960余人。加上修建石八铁路死亡运入“万人坑”内埋葬的劳工,逾3万劳工的尸骨被埋在了八所港附近的沙滩上。

  69万吨矿石被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