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海上之盟过程是怎么样的

宋金海上之盟,是指北宋末年,北宋与金国之间缔结的的共同夹攻辽国的军事合作盟约。盟约签订之时因宋金双方在地理上受辽国阻隔而无法进行陆上接触,所以需要在海上往来,故因此而得名。据说签订海上之盟过程十分繁复,当时,因两国朝野均存在反对之声而导致谈判过程非常艰苦,然而此盟约的历史影响亦十分显著,当被后世所铭记。

宋徽宗赵佶画像

宋徽宗赵佶画像

具体来说,签订海上之盟过程主要分为三步,而率先抛出橄榄枝的,乃是当时的北宋统治者——宋徽宗赵佶。

公元1118年,适逢北宋的重元年,在享受了澶渊之盟带来的战争福利多年之后,辽国已现颓势,精明的宋主看到了辽弱金强的国际形势后,萌生了联金灭辽的军事构想,遂派使臣从海陆前往金国,与金国君主密谋军事联合事宜。至此之后,金宋之间的外事活动日益频繁起来,双方围绕这个核心战略思想进行了多次私下会谈,基本确立了双方的“合作”意向。

由此可见,海上之盟过程的第一步,进行得很顺利,在共同的利益面前,两国形成战略同盟的构想,获得了双方的首肯。

然而此时,宋朝朝野之中以太宰郑居中为首的反对派的声音却日渐高涨,致使谈判一度陷入了僵局。公元1120年,宋徽宗命赵良嗣再次使金,商议盟约事宜,依然未果。数年后几经周折,才算完成了整个海上之盟的签订过程。

海上之盟签订后,金宋虽然合力消灭辽国,然而这对北宋来说仅仅是悲剧的开始。

辽国一亡,北宋唇亡齿寒。强大的金国随即发兵征宋,终于酿成靖康之祸,继而将北宋推向了灭亡的境地。

北宋时期海上之盟的影响都有哪些

公元1120年,一纸“海上之盟”的缔结帮助北宋完成了联金灭辽的军事战略,同时,也导致本已岌岌可危的北宋王朝滑向灭亡的深渊。数百年后,宋金海上之盟的影响依旧,它的历史教训,令后代史学家们开始思考一个课题:两国军事结盟的过程中,机遇与实力到底哪个重要?

海上之盟图

海上之盟图

其实,对宋徽宗而言,海上之盟的最初构想是完美的,也符合当时北宋的利益。

辽国雄踞北方多年,时刻威胁着宋国边境。虽然,澶渊之盟的缔结能起到偏安一时的作用,却终非长治久安之计。如何将辽国这个眼中钉一举拔除,恐怕是宋徽宗做梦都在想的问题。

至公元1180年,机会终于来了。宋徽宗眼见辽国日渐衰落,终于决定将长期酝酿的联金灭辽大计付诸实践,于是迫不及待地派遣使节漂洋过海至金国与金国国王密谈,双方一拍即合。

不过,也许连宋徽宗本人也没想到,海上之盟的影响如此之大,竟令宋国朝野上下一片哗然,有不少反对的声音跳出来组织这一“荒唐”的条约。

此刻,一门心思为灭辽大计而飞蛾扑火的宋徽宗哪里还听得进反对的意见,居然力排众议,还是在宣和二年完成了海上之盟的整个签署过程。

条约缔结后,终于如宋徽宗所愿,强敌辽国灰飞烟灭。失去了辽国的阻隔,宋金国土接壤,不久之后,金国的铁骑如排山倒海般直捣汴京,宋国遭遇“靖康之耻”的厄运。宋徽宗这才如梦初醒,可以已然来不及挽救北宋的国运了。

海上之盟的影响,到此刻已然明了,两国军事结盟,必然以势均力敌为大前提,实力不均衡,则合作有风险。

著名的宋金海上之盟是在什么时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