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个资源短缺的岛国,占领中国乃至东南亚诸国的土地、掠夺资源、占领市场和掠夺劳动力,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主要目的。在整个侵华战争及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侵略军把包括河北在内的华北作为重要军事战略要地的同时,也把河北作为争夺战略资源的重点地区,在政治和思想上实行殖民统治的同时,也竭力在经济上建立殖民经济体制,猖狂地经济统制和掠夺。

  (—)经济统制的政策及组织

  1、对河北经济的大规模调查

  包括河北在内的华北地区战略位置重要,盛产粮食、棉花,煤炭、铁矿石等战略资源储量丰富。日本侵占东北后,就把目光盯向华北,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对华北经济统制和掠夺的准备工作。 日本对华北的“经济工作”是在1933年关东军的“热河作战”和“关内作战”告一段落之后正式开始的。同年9月就任外交大臣的广田弘毅,在10月的内阁会议上宣称“要在帝国的指导下,实现日满华三国的提携互助”。这一基本方针在12 月制定的对华备忘录《旨趣》中具体化,声言“帝国的方针是通过以帝国为中心的日满华三国的提携互助”,“在中国扩张我国的商权”,强调经济侵入。同年11月,“南满铁道株式会社”(满铁)经济调查会提出“设置华北经济工作调查机关计划”,并制订了《设置华北经济工作调查机关要项》。《要项》中称:“立足于日、满、华的经济协调,主要为了求得华北的经济工作的进展,要对华北及长江流域的资源、矿山、工业、交通、一般经济及利权进行调查,并收集情报和资料。”这是在同日本政府及军部保持紧密的联系下策划的。调查的项目共15项,都是对华北进行经济统治的重要问题,1—8项是为了直接对华北进行经济统治。如:热河省物资的集散及与吞吐港的关系—葫芦岛及西海的经营问题; 中立地带的各种工业对策—玻璃、陶瓷器、水泥、纯碱工业;开滦煤矿、井陉煤矿的经营对策;获得渤海湾航行权问题—中国沿海贸易及渤海湾帆船贸易问题;获得滦河航行权问题。9--15项是关于华北与伪“满洲国”的经济关系,如满洲资源对华北的需给问题;在关内利用满洲原料的工业对策;棉花、羊毛、面粉、烟草、人造丝、生丝的需给关系;“满洲国”对华交通问题;“满洲国”对中国的贸易问题—关税问题以及金融政策问题。这是关乎到伪“满洲国”生存的问题,也是后来推行“日满华经济区”的基础。

  1934年10月,日本的“中国驻屯军”参谋长正式委托“满铁”调查华北的资源和经济。在委托内容的方针中提出:“为了促进帝国对华经济的发展,以及使战时我国国防所缺少之资源易于得到充实,应将重点置于为扶植、增强帝国在华北的经济势力,以及促进日满华经济区的结成,进行必要的准备。”其要点是:“为达到前项之目的,应根据对华北的产业、经济、金融、交通等各个部门的基础调查,研究具体的方案。”根据上述方针,将调查纲要概略规定为四项:“ 1、研究可能成为帝国对华经济发展障碍的各类事项,研究排除这些障碍的适当的方策。2、研究为结成日、满、华北经济区应在华北施行的产业、经济、金融、交通政策,以及其实施方策。 3、研究确保帝国在华北的现有势力和将来应扶植之对象及其方策。4、研究为满足战时不足的资源而需要扶植、开发、改良和增加华北资源的方策。”这四条,概括起来,即为占有战略资源、准备结成“日满华经济区”和统治华北的经济。根据上述的基本方针,指定了主要调查事项:开发华北煤矿问题,附:长城沿线地方各种矿产的调查;关于华北铁路、港湾的调查;平绥铁路;为结成日、满、华北经济区的参考事项;龙烟铁矿;华北的棉花、羊毛、皮革及石油;华北的盐 ;在华企业及对其指导与对策。其中,特别提出:“华北主要资源有煤、铁、棉花、羊毛、皮革等。其中尤以煤炭的量、质及分布情况具有很大价值。为确立对该地区的经济势力,以对煤矿投资最为有力。而另一方面,我国为解决国家百年大计之燃料问题,以我日本之力量开发华北煤矿乃是绝对的要求。” 调查事项中最关心的是作为能源的煤炭,由此可见,日本对华北的关注是从控制煤炭开始,随之而发展到运输、交通、销售统制关系。同时,对结成所谓“日、满、华北经济区”也表示了强烈的关注,由此可知,日本的意图是要把已经占领的中国东北连同华北一起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日满华经济区”的主张抬头,意味着日本已经把统治华北提上了日程。另外,这个调查所委托的项目广泛地涉及铁矿、羊毛、棉花、皮革等,其掠夺战略物资的意图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