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与韩复榘
梁漱溟是中国乡村建设学派的大师,是国际知名的学者,是典型的“秀才”;韩复榘是30年代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三路军总指挥,是出身行伍手握10万雄兵的纠纠武夫,是典型的“兵”。“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他们是怎么搅混在一起的呢?
先说梁漱溟。
梁漱溟原籍广西桂林,1893年生于北京。其先世为蒙古贵族,元朝末年随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贴睦耳北归,困居河南汴梁(今河南开封市),遂以梁为姓。经明、清两代与汉族通婚,早已汉化。他的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清朝的举人或进士,都做过清朝的官吏。祖母和母亲也都能诗能文。他兄弟姐妹4人,长兄是日本留学生,两妹也都是北京女子师范学堂的毕业生,是名副其实的诗书门第。
梁漱溟出生于清朝最为衰败腐朽的时期,所以从他少年时代起,便对清王朝极为不满,参加了京津地区的同盟会。辛亥革命以后,他在《民国报》任编辑兼记者。1917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梁被聘为北大讲师。这时,虽然清朝皇帝被打倒,但各路军阀据地自雄,战争连年,民不聊生,政治毫无起色,依然跟过去一样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梁漱溟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造中国的政治。“要改造中国的政治,必须从基础做起,国家宪政要以地方自治为基础。从基础做起,就要从最基层开始做,搞乡村的自治。一乡一村的自治搞好了,宪政的基础也就有了……全国就会有一个坚强稳固的基础,就可以建立一个进步的新中国。”(梁漱溟:《回忆我从事的乡村建设运动》)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梁漱溟的主张是用“村治”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基层组织,进而解决中国的问题,他认为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苏联式的政治制度在中国都是行不通的,中国必须走自己的路。
有了这种想法,他就想找个地方实验。可是当时全国军阀林立,东北有张作霖,山西有阎锡山,四川有刘湘,西北有“五马”……他们各自为政,据地称雄。当时在广东掌握政权的人是李济深,是梁漱溟的朋友,征得李的同意后,梁漱溟便在1924年辞去北京大学的职务,由北京到了广东。
在广东搞实验梁漱溟没有用“乡村建设”这个词,而是用的“乡治”。他想在广东先办一个“乡治讲习所”,把他的乡村建设思想讲给学员听。可是讲习所没办成,他只在一个叫做“地方武装团体训练员养成所”的单位作了10次演讲,阐述了他的乡村建设思想和实施办法,名曰《乡治十讲》。可是不久国内政治局势发生变化,蒋介石搞垮了李济深,将李囚禁于南京汤山。李济深一倒台,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搞不成了。1929年初,回到了北京。
再说韩复榘。
韩复榘,1890年生,河北霸县人,从青年时代起便在冯玉祥部当兵,积功累升至军长,兼河南省主席。1929年叛冯投蒋后,1930年9月被蒋介石委任为山东省主席,因他常亲自审理案件,并以“当代包公”自命,所以山东人戏称之为“韩青天”。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因他不战而退,1938年1月被蒋介石枪决。
当梁漱溟离开广州回北京的时候,韩复榘这时正在河南省当省主席。当时河南也有几个搞乡村建设工作的人,在韩复榘的支持下,在河南百泉办了一个“村治学院”,院长彭禹庭,副院长梁仲华。他们早就听说过梁漱溟其人及其乡建学说,引为同调,于是他们敦请了梁漱溟任“河南省村治学院”的教务长,负责实际工作。这是梁漱溟与韩复榘交往的开始。可是这个“村治学院”办了还不到一年,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村治学院”草草结束,梁漱溟又回到了北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