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是谁写的?周礼都包括什么?
《周礼》: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书中记载先秦时期汉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多有史料可采。所涉及之内 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 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
西周初年,实际掌握周朝大权的摄政周公姬旦制定了完整的周礼系统,它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起着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周礼的思想核心是天命 观。天命观的本质是德。德是人的行为,“以德配天”是天人交合的方式,与殷商民族求天、祭天、问天的一元决定论有了区别。周公把周人取代殷商成为统治民族 归因于德,文王“明德慎罚”,德行敦厚,勤劳谨慎,具备了“德”,才得到上天和小民的认可,被赐予王权,这不但是周人王统的理论论证,也是周公对周王朝统 治构成的规定。“以德配天”肯定了人的主观努力。周礼之下的统治者同人民一样不能再像殷商民族那样依靠上天、列祖列宗的恩惠和启示生活,而要主动地靠有德 的生活方式来取得上天的监督和赏罚。
由这种天、德二元基础出发,周礼形成了一系列伦理道德观念,它们成为周礼的精神和核心。在统治上,周公从“敬德”出发,阐发了“保民”和“慎罚” 的主张,以之作为“德”。这一点不但是周朝统治的中心思想,经战国儒家张大后,也成为全部中国宗法政权的根本规范。从“德”的各种涵义引申出“君子”,这 个合德的人的概念,把“有孝有德”作为“君子”的规范,以君子为“四方之则”。“孝”与“德”并行,“孝”是传统宗族宗法观念的伦理化,“追孝”是周人用 礼器追念、祭祀先人的活动的总称,以祖先为核心的宗族观念发展为“孝”的伦理范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