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为什么叫"李耳"?老子《道德经》是怎么写出来的?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春秋后期著名的大哲学家。据《史记》记载,他出生在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一带)的一个李姓人家。刚一降生,人们就发现他的相貌不同于常人:前额宽阔,耳垂特别大。于是,父亲干脆给他取名叫李耳,又用一个表示大耳垂的“聃”作他的字,希望他真的福旺寿长。
老子从小聪明好学,广泛阅读了各种书籍。为了开阔自己的眼界,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老子孤身一人来到了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东周都城洛阳。很快,凭自己的才干,他当上了国家图书馆的官员。
在这个当时最好的读书环境里,老子如饥似渴地拼命读书,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大学问家。许多人不远千里前来向他请教问题,孔子也曾专门向他请教有关礼制的问题。
当时东周正一天天衰落下去,还爆发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内战。老子觉得洛阳没法呆了,他决定去民风淳朴、战乱极少的秦国安度晚年。
老子骑着青牛,没几天就到了函谷关,一过函谷关就是秦国境内了。这时,守关的官员尹喜迎出来恭恭敬敬地向老子施礼说:“老先生途经这里,未曾远迎,希望您别见怪。素闻先生学问广博、见识精深,既然路过这里,就请小住几日,将您的真知灼识写成一部书,一来可让我拜读,二来可让天下老百姓受到您的教诲,请您不要推辞!”
老子被尹喜的真挚所感动,便住下来,把自己关于道德、无为而治、以柔胜强以及对宇宙、人生、社会等方面的见解全部融于一书之中,写成一部五千余字的《道德经》。这部书最核心的内容就是“道”。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形成和发展都由“道”转化和生成。老子的这一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源头之一,一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国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