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船身记录痕迹找自己丢失的东西,能否找回来呢?
故事:
战国时期,有个楚国人,他想坐船渡河,就在他刚上船后不久,这时他的剑不小心从船上掉到了水里。周围的人都劝他快跳下去找剑,而他却不慌不忙,只见他拿出一把小刀,在船上用刀刻了个记号,众人不解,问“你刻上这个记号干什么?”他答:“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到了目的地停下来后,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但船已经行驶了,剑却没有移动,他怎么可能找到剑呢?像这样的找剑方法,是不是很糊涂啊!
典故原文:
楚人有涉(过,渡)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jù:急忙,快)契(qì:雕刻)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了),而剑不行,求剑若(像)此,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故事给我们的启示: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一般指不会灵活变通之意。情况在不断变化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只凭主观做事情。
《吕氏春秋》介绍:

该典故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