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辕北辙:

辕:是车杠;

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

南辕北辙:辕向南,辙向北。即本来要向南,却往北走。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

故事: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 季梁为了打动魏王,来了个现身说法,以自己的经历,讲述了一个南辕北辙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打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路人极力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路人无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眼睁睁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么,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典故:

《战国策·魏策四》:“ 魏王欲攻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 ,季梁闻(听说)之,中道而反(同“返”,返回),衣焦(衣裳皱缩不平)不申(伸展,舒展。后作“伸”),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 (hang:大路),方(正在)北面(面向北方)而持其驾(驾着他的车)。’告臣曰:‘我欲之(到……去)楚(楚国,在魏国的南面)。’臣曰:‘君之楚 ,将(又)奚(为何)为北面?’

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费用,钱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驾驭车马)者善。’此数者(这几个条件)愈善而(但,却)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依靠,依仗)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使……广大,扩展)地尊名(好的名声),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