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来之食jiē lái zhī shí

  嗟: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

  嗟来之食:指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带有贬义。

  出处:

  《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原文:

  齐大饥(严重的饥荒)。黔敖(春秋时齐国的贵族)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sì:动词,给……吃)之。有饿者,蒙袂(mèi:用衣袖遮着脸。袂,衣袖),辑屦(jù:拖着鞋子。屦,古代用麻、葛等制成的鞋;辑,拖),贸贸然(昏昏沉沉的样子)来。黔敖左奉(同“捧”,这里指拿着)食,右执(端)饮,曰:“嗟(喂,叹词,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来食!”扬其目(瞪着他的眼睛)而视之,曰:“予(代词,“我”)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此,这种地步)也!”从(跟随在后)而谢(表示歉意,解释为:道歉)焉,终(到底)不食而死。

  ~~~据《礼记》改写

  译文:

  齐国发生严重灾荒。富人黔敖熬了粥摆在大路边,用来给路过饥饿的人吃。过了很久,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昏昏沉沉地走来。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端着水,说道:“喂!吃吧!”饥民抬起头瞪大他的眼睛,盯着他,说:“我就是因为不愿意吃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到这个地步!最终,他不吃黔敖的食物,被饿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