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李弥是国民党陆军中将,曾任十三兵团司令官、重编第八军军长等,参加过昆仑关战役、枣宜会战、松山战役、国共内战等。淮海战役中,李弥的第十三兵团全军覆没,他化装逃走,后于1950年撤往缅甸、老挝、泰国交界地,在金三角地区当起了毒枭。1954年,李弥撤往台湾,先后充任国民党国民大会代表、中央评议委员和“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等职。1973年,李弥在台湾去世。

人物生平

  李弥(1902年—1973年),字炳仁,号文卿,黄埔四期,国民党军陆军中将(病逝后追晋二级上将)。

  1902年生于云南省盈江县太平街(时为腾冲县太平街),其父为珠宝商人,弟兄八人,李弥排行第六。他小学毕业后,转去腾冲升学,就读于清末举人王承漠的私馆。

  毕业后任国民党军第二十军团长、江西瑞昌县县长、宁都保安副司令等职。

  1940年任国民党军第八军荣誉第一师少将师长。

  1941年4月1日军进攻湖北,他奉命增援宜昌,以炮兵猛轰宜昌机场,烧毁日军飞机21架,受到舆论的广泛赞扬。

  1942年6月远征军反攻滇西在松山受阻,他时任国民党军第八军副军长兼荣一师师长,奉命以战地总指挥身份率部接替国民党第七十军主攻松山。

  1945年6月28日晋升少将,此时担任国民党军第八军军长已将近半年。

  此间,他注重吸取以往攻山失败的教训,通过步炮空协调攻击、组织敢死队冲锋和工兵掘壕爆破等手段,按规定于9月7日将松山这个被日军称为“东方马其诺”的坚固防线全部攻破,打开了大反攻的前进通道。

  战斗结束,李弥立功受奖,被提升为国民党第八军中将军长。

  1946年(中华民国三十五年)6月3日中午,蒋介石夫妇由北平飞抵济南。在空军第九战区司令部设行辕,召见山东国民党军政首脑王耀武、丁治磐(第二绥靖区副司令长官)、李仙洲(第二绥靖区副司令长官)、夏楚中、何思源、庞镜塘、臧元骏(三青团山东省支团部主任)、裴鸣宇、贺执圭(第二绥靖区司令部参谋长)、李弥(第八军军长)、霍守义(第十二军军长)、陈金城(第九十六军军长)、陈宝仓(国防部第四兵站总监)、杨宝琳(山东省妇女会主任)等人。

  1947年11月任国民党军整编第八军中将军长。

  1948年春,升任国民党军第13兵团中将兵团司令官。

  1948年9月22日正式晋升为国民党军陆军中将。

  1949年12月任云南政府主席。

  1950年兵败退到缅甸金三角地区。

  1954年率大部分部队撤退台湾。

  1964年以国民党军陆军中将衔退役。

  1973年12月7日病逝于台北。

  投奔滇军

  据曾任李弥副官处长的丁光仁回忆,他曾听李弥说过,李弥读书时,因父亲经营珠宝有翡翠西瓜,被腾冲官府勒索而不肯交出,官府陷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关押。 李弥为营救其父,设法打破狱墙,要其父逃走。其父怕逃了反成真,不肯逃走。李弥说:“你不走,我可要走了。”于是便离开家乡,跑到滇军第三军朱培德部第七师师部当差,任勤务兵。该师师长李根云是时任广东韶关督办李根源的胞弟,见李弥有一定的文化,好学上进,勤奋肯干,甚为喜爱,不久提拔他为副官。韶关督办公署顾问袁恩锡,与李根云过从甚密,知李弥是云南同乡,颇为赏识,便收为义子。

  1922年滇军伐粤,李弥随第三军来到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编入步科第一团第五连为入伍生,与林彪同班。一九二六年在黄埔军校结业后,分配回第三军教导团(时团长为朱德),任中尉排长。

  参与“剿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