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显然隐藏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就是诸葛亮系南阳豪门大族的代表人物;如果我们知道诸葛亮有这种背景,那刘备三顾茅庐,虽然依然富有传奇色彩,但是这种传奇色彩,肯定会无形中降低很多。

  其实,诸葛亮的社会关系都不用说别的,就是看他一奶同胞哥哥诸葛谨的社会地位,我们也可以知道诸葛亮不是普通人,因为当时的诸葛谨,已进了孙权的权力核心。诸葛谨进入一个早已成型的孙氏集团,马上就可以挤入权力核心;诸葛亮进入一个还未成型的刘氏集团,马上可以挤入权力核心,有什么好奇怪的?而且,诸葛亮的结交的圈子,都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这些人通过各种渠道一再对刘备吹嘘诸葛亮的才能,有意无意的证明,诸葛亮才是他们圈子中最牛逼的人物,在这种背景下,刘备三顾茅庐请他,自然还是极尽传奇色彩,但是这种传奇色彩,应该也没有太神奇之处了。

65448217_1.jpg

网络配图

  所谓的隆中对,非常著名;无非是满足了读史者廉价的优越感。隆中对那种幼稚之极的东西,竟然会让无数人学了又学、赞了又赞;我实在想知道,如果刘备连这种幼儿园小朋友,都能弄明白的东西,都整不明白,他以前是怎么在社会上混的?

  隆中对的核心内容非常简单,那就是曹操块头比较大,咱们惹不起;孙权的块头也比较大,咱们也惹不起;刘表、刘璋的块头比较小,咱们就欺负他们吧。这种幼稚之极的道理,难道也需要人教刘备?真正的问题是,刘表、刘璋个头的确不大,但是刘备想抢人家的东西,也得有个机会吧?如果有机会,刘备不用人教,自然会去抢的;如果没有机会,刘备知道这个道理,又有什么用呢?更主要的,这种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换而言之,刘备在遇诸葛亮之前知道这种道理,也没有机会干这种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