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当帝王却想当和尚,听起来有些不可理喻,但中国历史上还的确就有这么几位皇帝脱下龙袍,换上僧袍,走下殿堂,走进庙宇。身为一国之主,先后几次舍身佛寺,再由臣僚用高价“赎”出。这种咄咄怪事的主角,乃是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萧衍为什么要当和尚?皇帝舍身佛寺,大臣花钱“赎”出

萧衍,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公元501年发兵攻人建康(今江苏南京),灭齐建立梁朝。他原来信奉道教,但称帝3年后,便下诏宣布自己舍道事佛。他广建佛寺,仅京城建康一处,寺院就多达500余所,僧尼10万余人,他本人也被称为“皇帝菩萨”。由于他的倡导,汉地僧尼改变了原来食三净肉的习惯。

几次北伐失败后,为博取美名,他曾多次出家当和尚,只是他当和尚纯粹是作秀,并非真的皈依佛门。

公元527年,萧衍到当时建康最大的、僧侣有数千人的同泰寺进香时,忽然脱下龙袍,要做和尚,说是舍身佛寺,为国家祈福。不过,3天后,他又灰溜溜地回去了。

此后不到两年,萧衍又一次舍身同泰寺。他对大臣们的哀求置若罔闻。两个多月后,大臣们终于明白皇帝的心意:给同泰寺捐钱。于是,大臣在捐钱一亿钱后,才把他“赎”了出来。

此后,萧衍又去。“舍身”了两次,每次都以身价一亿钱让大臣“‘赎”回来。

公元546年三月,年近80岁的萧衍又进了同泰寺去讲《三慧经》。这次是白天讲经晚上回宫。一个月后,同泰寺着了一场大火,庙里的泥像和佛像画都烧光了。

公元548年,叛东魏降梁的侯景发动兵变,第二年,梁武帝在饥饿和疾病中凄凉地死去。